没有。
至少对于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相当一部分业务来说,还没准备好。
我尝试基于我多年的互联网大厂项目、事例和经验,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因为他们还在遵循古典产品思维的生产模式。
古典产品思维,一般都有这些特质:
对于AI产品来说,往往又具有以下特质:
1. 不确定性。
比如蔬菜识别,同样拍一只西红柿,大部分角度可以识别为西红柿,但就可能某些刁钻的角度识别成苹果。
2. 产品交付后,还需要长期优化迭代。
相对于古典产品业务中的一步一个脚印,每个功能都可以写出明确的changelog;AI产品更接近与连续的无限的优化,今天好一点点,明天好一点点,但就是很难写出确切的changelog,但就是要不断投人力去优化。
3. 长期迭代又需要有耐心和远见。
其实,大家总是高估了自己和公司的耐心,最后总有各种不可抗力,来把项目往短平快方向带。对于AI产品来说,一旦要短平快基本就凉了。
这就有点像经典物理进化为量子物理,所有的经典力学定律都失效了,上帝真的在掷骰子,到处都是概率和不确定性。
但没办法,AI太火了,为了跟友商竞争,为了业务更吸引人,为了老板的汇报有个新故事讲,总有一个原因让你的业务攀上AI。
于是,大家对于AI一方面叶公好龙,怕自己赶不上AI这一趟车,另一方面又怕他充满了不确定性地乱来。短期对AI期望过高,仿佛AI什么业务都能解决;长期又缺乏信心,自己做出了的AI产品,往往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用起来。最后把AI业务和AI产品做成了一个纠结体。
有一些概括性的思路可以先简单梳理如下:
1. 预判好业界的方向。
对于一个快速迭代的行业,长期较难定量预测;但短期内,一个行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还是会具备较为准确的判断力的。比如对于LLM问答的好评率或者采纳率,短期内是多少,prompt优化后能提升多少,加上RAG优化后又能提升多少,半年内LLM模型本身优化一版后,又能带来多少优化,这些都是可以判断且量化的。
2. 制定合理的需求目标。
最好状态就是产品懂技术,即便不是技术出身,也应该对一些热门的技术原理有了解。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才是合理的,接地气的,才不会天马行空。
3. 项目过程中关注不确定性,提前暴露风险。
AI项目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远远高于其它项目,因此这里的本质的问题是,当项目风险暴露的时候,项目组/公司怎么处理,这是对业务或者一家公司的项目流程本身的考验。
4. 有耐心,有远见。
单单具备其中一个特质而缺失另外的一个,都会把项目带进坑里。有耐心没远见,就是头铁钻牛角尖,有远见没耐心,就等着眼睁睁看着友商新业务成功而自己只能感慨一声“想当年”了。
5. 科学制定数据指标,关注数据指标。
怎么知道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靠的就是指标来不断指正项目的方向了。对于大部分古典产品人员来说,这可能是最简单的事情了。
当然,本文只是一个概述性的整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细节要讨论,要考虑,要面对的。希望后面有精力可以持续更新这个系列,跟大家一起讨论古典产品思维下的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