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的呓语——《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电影简介

《南海十三郎》是一部由嘉禾影业拍摄于1997年的人物传记电影。豆瓣评分9.3,IMDB评分8.1。本片获奖无数,包括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男主角。要知道,当年的电影奖项还是很能打的,就如同当今的电影评分一样,都是对电影的莫大肯定。

1. 明线

这里的明线,也就是电影剧情故事本身。

1.2 轻喜剧

《南海十三郎》前面大半的内容,都是以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搭配“南海十三郎”江誉镠本身的玩世不恭在展开。从同年时期的调皮,到求学时期的情窦初开为爱奔赴,再到而立之年一步步在戏曲编剧届站稳脚跟,一路看下来简直就是一篇爽文。这种轻喜剧,以其徒弟一句“我想证明文章有价”,以及日本侵华战争而告一段落。

1.3 讽刺喜剧

接下来的劳军和抗战胜利的剧情,则进一步将轻喜剧黑化为讽刺喜剧。在这一段黑色幽默喜剧中,时代、政治、人际关系等因素共同交织,十三郎的命运也由年轻时的自负的成功者,变成了中年的自大的失败者,再变成半疯不癫的乞丐。这一风格,随着和偶遇的小乞丐相互欣赏一幅名为“雪山白凤凰”的“画作”(其实除了“雪山白凤凰”几个大字外都是白纸),推动到极致,也随着与徒弟唐涤生的相认戛然而止。

1.4 悲剧

最后电影进入悲剧,最开始由仆人带来江父身亡的消息,以及唐涤生突然相逢由突发疾病身亡两个剧情开始烘托。江父的剧情线,以文革的政治残酷观感,衬托出了将父子情和亲情的珍贵。而唐涤生的剧情线,则让十三郎刚从浑浑噩噩到释然,又突然从大喜打入大悲,此后再无翻身可能。最终由十三郎倒毙于街头的剧情,将悲剧气氛提升到了高潮。

1.5 说书人

全篇以说书人作为引子,很自然地串起了民国、抗战、内战、文革、当代这几个场景下的叙事,并且也很方便做一些插叙补充。最后众人问说书人为何对十三郎这么熟悉,说书人一句“一个潦倒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在第四面墙中牵出了整个电影的暗线。而电影剧情中又暗示说书人是十三郎很早前偶遇的小乞丐,也是除了十三郎外,世界上唯二最懂“雪山白凤凰”的那个人,将电影故事本身讲得滴水不漏,观众看得恍然大悟,继而对电影最后5分钟的平行剪辑煽情的心有戚戚焉。这也正是整部电影剧作的精妙之处,也是看完后,可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秘诀。

2. 暗线

这里的暗线,则是跳出“第四面墙”,来看看电影的背景时代和台前幕后。

2.1 雪山白凤凰

“雪山白凤凰”在《南海十三郎》中,既是一幅除了标题就是空白的画作,也是十三郎自称,还是电影本身的自我投影。

对比抗战胜利后,影院老板搞的粤剧女主和猩猩的擦边戏码,剧本粗鄙不堪。现实中则是1996-1997年(以及随后好多年)将香港黑社会作为正面形象的《古惑仔》系列票房大卖,而《古惑仔》第一部7天就拍摄完毕,加上后期制作也没有超过15天。再看看十三郎这位不肯妥协的古曲作者,他穷困潦倒,却仍然相信“文章有价”这个掷地有声的信念。就如同1997年,香港电影大环境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搭配亚洲金融危机,更是一片萧条,但还是有一群古典主义的电影人在苦苦支撑。

2.2 港片的归路

另一位脱口秀表演者黄子华形容得很好:“这不是一个公司在炒你鱿鱼,这是整个行业一起在炒你鱿鱼”。本影片的制作公司嘉禾,也从80年代末凭借成龙电影横扫影坛的意气风发,到90年代末衰老成为靠古惑仔电影勉强维持的风烛残年。因此对比来看,其实那些已经妥协的粗鄙不堪的编剧们,并没有那么丑陋,不过也是混口饭吃罢了。

电影自身,也有意无意地自诩为“雪山白凤凰”。虽然电影本身也存在自我和谐,如将十三郎口中把他鞋子偷掉的从“毛泽东”及“蒋介石”分别改成“英国佬”及“日本仔”(据维基百科)。但整体而言,至少这部同在1997年的电影,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难得的“文章有价”。

不过,整个香港电影行业,最后都是如同十三郎一样,毙于街头。

2.3. 戏里戏外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沾,也就是剧中客串的警察长官,将“雪山白凤凰”盖于已暴毙的十三郎头上,也是将“文章有价”盖在了香港电影的头上,作为香港电影的奠文。当然,我想可能黄沾先生作为香港流行歌曲的开拓者和中流砥柱,也冥冥中在顺便弔唁港乐本身吧。毕竟在他的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中,就很悲观地预言,港乐最终会没落,成为小众爱好,正如同古曲粤剧时代最终同十三郎一起逝去一般。

2.4 挽歌

这一幅“雪山白凤凰”,成为了南海十三郎的挽歌,也是电影公司嘉禾的挽歌,还是整个香港电影和香港乐坛的挽歌。整部电影的暗线,其实就是一堆潦倒编剧在讲一个潦倒产业的故事。可能唯一让人欣慰的是,他们都曾赢得过观众的掌声。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