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贺2010《第十放映室-电影过年》评点2009年中国电视剧(四)

恭贺2010电视剧

简报

2009年的冬天,出奇的冷。不知道这样的话将来会出现在多少篇小说的开头。可是,要说到电视剧,第四季度却是出奇的火爆——话题性,这个说到2009年电视剧就最常被挂在嘴边的关键词,在年末因为一部电视剧,几乎达到了人声鼎沸的程度,说的人多,听的人多,笑的人多,骂的人也多,可是大家最后却又同时沉默不语了——包括我们这些评论者在内,尽管其实大家都还憋了一肚子话想要说出来。

有些事不说也罢,所幸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值得一说。2009年第四季度的中国荧屏上,革命历史的红潮还在持续。《沂蒙》——这是一部2009年度最令人惊喜的电视剧,它从一个久违的角度切入革命的历史,表现了60多年前,中国那异常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当中,常被人忽视的另外一面。常被人忽视的问题在生活中其实到处都是,它们就如同埋藏在钟表盘上的微小地雷,在特定的时候就会突然爆炸但结果也无非是吓人一跳,《人活一张脸》说的就是这些常被人忽视的小事情以及常被人忽视的小人物,可面子这事儿对于他们却是天大的事儿。如今天大的事儿里头最大的一件是什么呢?很多人会说是房子。于是就有一个名叫《房子》的电视剧来帮着大家一块说,可说这么多又有什么用呢?买不起还是买不起。多看点《孔雀东南飞》这样的爱情故事吧,虚无缥缈有时候挺好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生活在一千多年以前,生活比今天痛苦多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象今天这样的太平盛世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上并不多见,《大瓷商》里面那些美丽却易碎的景德镇瓷器,生逢整个国家都在颠沛流离的乱世,能存下来留到今天,哪有不将之发扬光大的道理。谍战还在继续,《冷箭》确实是挖空心思想在这个已经风声鹤唳的市场上放一只冷箭,谁知箭未出弦已断。《密战》却是这个领域里横空杀出的一匹黑马,它非常难得的选取了一个动作系数很高,难度颇大的姿态,一头扎进了现实题材的创作当中,至于其中的原因事关保密原则,恐怕当事人都会三缄其口。我们就当这都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事儿吧,就像古董行里的这些规矩,人家信口开河你听不明白,一五一十告诉你,你也不一定能听懂,很多东西都是看个热闹而已,比如这个《金大班》,看过之后,免不了又觉得这样的热闹不看也罢,人生真是矛盾,有些问题能解决,有些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可是最后大家还是应当打起精神,建国六十年,我们空军海军都迎来建军六十年的大庆,两部军旅电视剧《沧海》和《鹰隼大队》令人豪气顿生,这个世界其实一直都遵循这能量守恒的定律,大家千万别忘了,这是物理,也是哲学。

2009年第四季度,我们会静静的等待、微笑着迎接,崭新的2010年代。

演播室

主持人:春节好,欢迎收看第十放映室。刚刚过去的2009年有太多令人回味的事情。在中国荧屏上闪烁的那些电视剧——陪伴我们渡过了一年的时光,今天回头去梳理,我们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在评论一些电视剧,更是在回顾我们这一年来的人生经历。艺术作品有时候就是这样奇妙,它最终完成于观众的头脑之中,优秀的作品甚至会进入到人们的灵魂深处,成为了我们的记忆的附载物,长久地伴随着我们人生。
革命历史

《沂蒙》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沂蒙》首播于11月27日,但在我们的2009年第四季度的电视剧评论当中,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它。这是必须的。

看过今年在台湾金马奖上风光无限的电影《斗牛》的人,如果偶然看到电视剧《沂蒙》一定会大吃一惊,这两个作品怎么会如此相像?相像也是必须的,因为《斗牛》是导演管虎在拍摄电视剧《沂蒙》的同时套拍的一部电影。《斗牛》是由《沂蒙》这部42集的电视剧中的一个情节衍生出来的,两个作品在精神气质、影像品质上完全一致。就精神气质而言,《沂蒙》并没有多么伟大的创新,在我们一贯追求宏大革命历史叙事当中,象这样将叙事的主体放在战争中的普通人身上的作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并且获奖无数。尤其是在很多第五代导演早期的作品当中,比如《黄土地》、《红高粱》、《一个和八个》等等,都是试图在宏大历史之外建立起民间叙事,将大时代背景之下普通中国人那更为悲壮、更为跌宕的命运置于影像的记载之中。八十年代初之所以出现了第五代电影的这种以更为个人化方式所进行的革命历史叙事,是因为在中国人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之中,对于主流叙事产生了深切的怀疑,继而勇敢地站出来,以自己的声音进行表达,这种表达背后是个人对于国家的最为真切的热爱和责任感。《沂蒙》这部并没有多少创新的电视剧,之所以在今天看来如此宝贵,是因为它秉承了与三十年前的那一批中国电影人同样的热爱和责任感,而三十年前的那一批中国电影人如今却在干什么呢?大家去电影院里一看就全明白了。

宋晓军:我觉得《沂蒙》这部电视剧它就更加相对来讲在电视剧的拍摄上,包括人物的设计上,比如说跟《我的兄弟叫顺溜》相比,它可能更追求一种原生态,就更自然,它把不是单纯的军队的或者以军队为中心的几个战士为中心了,而是它把战场的另一面,就是老百姓的当时试图展现他们原生态的这样一种状态。当时比如说沂蒙山区后来有国民党、共产党,还有日本人,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这样一个环境下,为什么会选择共产党,选择支持共产党,他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大的,应该说也是在一个大的真实的历史情况下,聚焦胶到一个小片断、小地方、小空间,把它的原生态呈现出来,我觉得这个应该来说不是很容易的。(7#03:10:15:00)

在影像品质方面,《沂蒙》的风格是属于第六代的,更确切的说是属于管虎的,这种粗厉、真实、纪录片一般的品质在他早年的电影作品《头发乱了》、《上车走吧》以及电视剧《黑洞》、《生存之民工》当中早已为人所熟悉。在《沂蒙》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质感非常强烈的造型,无论是空间还是人物,都会让人产生实实在在的信服,做为观众我们应当知道,造成这种“真实感”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证明着这部作品花费了更多精力和财力,也在证明做为导演来说,是在一种殊为恶劣的大环境当中坚守自己的艺术情操。管虎很倔强,更为重视故事的他虽然多年以来一直是在拍电视剧,但在自己的领域内,他与王小帅、娄烨等第六代同窗一样,仍然坚持着当年的宣言和立场。当然那些人的局限性也在管虎身上体现着,他们过于愤怒、过于用力,使得作品少了必要的从容和淡定。但坚持总比不坚持好,坚守总比背叛好,哪怕是放弃也总比堕落好,如果他们到了张艺谋的年龄还在如此坚持,我们就只能敬佩了。

在编剧方面,《沂蒙》的剧本与它最终呈现的影像是高度统一的。编剧赵冬苓是山东人,她的名字后面有一连串的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但这一部明显不同,因为在编剧本人看来,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由她创造的,而是生活给予她的。在一篇文章当中,赵冬苓谈及创作感受,在采风时期,她走遍临沂,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印象:这块土地,这里的人民,生活得最辉煌的时候是《沂蒙》中的那个时代。一个个孤立弱小的生命,突然有了一个大目标,世世代代孤独地、如蝼蚁一般匍匐在大地上刨食吃的生命,突然结成了一个集体,扬眉吐气站了起来。在那个时候,他们活得如此张扬,如此自信,如此汪洋恣肆,活着不是仅仅为了活着,活着不仅仅为了一口饭,娶一个媳妇盖一间房,活着是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为了一口英雄气。他们创造了沂蒙历史上的英雄时代。剧中的地主李忠奉有句话:共产党不得天下,天理难容。那句话不是编出来的,是从历史上沂蒙的一位地主嘴里说出来的。那个时候,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有部队在沂蒙山,共产党得了民心,国民党仍然远离人民,所以,共产党得了天下,国民党失了天下。这些话,每一个字都在证明,编剧是在用心写这样一部电视剧,我们不论历史观的高低局限,仅以诚心而论,《沂蒙》在编剧方面是值得给予最充分的尊敬的。

《沧海》

《沧海》是第一部全景展示中国海军60年发展历程的军事题材电视剧。通过讲述4个海军家庭、两代人的故事,回顾、展示、纪念中国海军60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发展历程。通常的情况下,此类回顾性、总结性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总要把光辉事迹、伟大成就从头到尾细数一遍,但这部剧的目光却不仅于此。实际上,通过整个48集长篇巨制,《沧海》为中国观众讲述了两个字——“忧患”。从鸦片战争算起,中国人就一直有一个“海军强国”的梦,这个梦到今天已经部分成为现实,但显然还远远不够,尤其当我们的国家每年拥有全世界排名第一的1100万吨的造船订单、5万多亿美元的贸易量、占全球一半的海洋运输量的时候,让这个“百年海军梦”彻底成为现实就显得愈发紧迫起来。《沧海》对于海军60年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纠结甚至是屈辱,没有回避,更没有美化历史,而是将我们的差距实实在在的呈现出来。
宋晓军:《沧海》这部剧,我觉得它是展现了中国海军60年的变迁,基本是60年的变迁,它的元素好在哪呢?除了刚才我说的海上游击战,到逐步过渡到打海上正规战,包括我们的核潜艇,甚至包括苏联要让我们建长波台这些历史事件没有回避。同时,在改革开放之后80年代,中国面临着要改革开放了,外部环境变化了,当时军人的那种思想的困惑,那种急转弯,同时后面还有一些我们的装备发展的一些问题、一些困难、一些障碍,以及我们对于海洋认识的这些转型,我觉得它都应该说没有落下,而且它没有回避。(8#03:22:27:00)

这部剧的拍摄从始至终都得到了中国海军大力支持,在片中,中国海军从早期的小炮艇到今天的核潜艇、驱逐舰的整个装备发展过程都以实物展现,这对于广大军事迷而言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当然,由此也引发了一些关于片中海军武器装备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的讨论。这种讨论也许离海军的专业水平差距很大,但无疑表明了老百姓对于海军发展的殷殷关切之心。

《鹰隼大队》

说完了海军,我们再来看看空军。《鹰隼大队》的故事围绕着一支“歼十”战机部队的成长历程展开。这部电视剧,这又是一场集中我军先进装备的大型展览会。在今年国庆大阅兵当中曾经出现的很多先进的空军装备又一次出现在这部20集电视剧当中,这无疑令那些痴迷此道的军事迷们大呼过瘾。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海军和中国空军也同样迎来了建军六十周年的庆典,这两个需要尖端技术和大规模投入的军种,在现代化的战争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的海军和空军相对于陆军和二炮部队而言发展相对滞后,若想能够打赢高技术、信息化的未来战争,我们需要走的路还有很远。

谍战剧

《冷箭》

《冷箭》是一部让人看不太懂的电视剧。主要是不明白这个东拉西扯讲了35集的谍战悬疑故事,归根结底究竟是想说明些什么。

《冷箭》在选题方面,可谓独辟蹊径,实际上,它是一个“谍战加越狱”两种类型的综合体。这个故事从头至尾都是发生在解放后的一所关押国民党特务和反革命份子的监狱之中。对立的双方是共产党的管教干部对特务和反革命份子以及管教干部当中的内鬼。我们都知道,谍战剧之所以好看,主要是由于隐蔽的人想方设法不被发现并最终取得成功,这个过程中,电视观众站在了全知的视角,谁是间谍,他下一步要做什么,观众是心知肚明的,由此片中的悬疑故事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虚荣和快感。而《冷箭》由于表现的是我党侦破潜入组织内部的国民党特务,观众就不得不跟片中的管教干部们一起面对一个需要35集才能彻底解开的谜题。如果这是一部电影,尚且可以做到悬念丛生,因为电影很短,观众是有足够的耐心被悬念吸引着走到故事的结局。比如电影《风声》就是在最后才解开了谜题。而我们过去的反特电影也是如此,但对于一部35集的电视剧而言,这种悬念的方式是高难度的,因为仅凭一两集观众还有耐心跟随主角一起思考究竟谁是内鬼,但三四集之后如果还是云山雾罩,同时又没有新的信息、新的情节发展来转移观众的注意力,那样观众的耐心恐怕就消耗殆尽了。在这方面同样是反特剧的《黑三角》处理的就不错,首先谁是特务很快大家就都知道了,剩下的就是看敌我双方斗智斗勇,其次,编剧为这个单薄的反特故事加入了另外几条重要的叙事线索,多头并进,让观众在对于核心叙事产生厌倦时,还能有其它的调剂,但《冷箭》在这方面显然做的非常不够的。另外《冷箭》还借鉴了美剧中“越狱片”的模式,但这种借鉴就更加不靠谱了,因为全世界的越狱片,正面角色都是犯人,反面角色都是狱卒,往往都是在一开始反复铺陈被拘禁者无辜和狱卒的残暴,最终则是正面人物逃脱监狱获得自由,可把这个铁律放在《冷箭》这样一个故事当中,怎么可能呢?

《冷箭》的剧情的确存在很多的漏洞,但比这些漏洞更为可怕的是全剧主题上的空洞。这样的一部电视剧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如果为的是要歌颂革命战士的英勇、智慧以及对于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的话,何必一定要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出于营造悬念的考虑,我们绝不可能让片中的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员三下五除二就把打入我党内部的特务扫除干净,他们必须费尽心机才得以抓住那些貌似狡猾的狐狸的尾巴,而实际上观众早就先于他们得知了真相,剩下的就只有干着急的份儿。如果是要表现敌我斗争的残酷由此来印证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就更没必要把所有故事都放在“监狱”这样一个特殊空间来展开,因为敌人再狡猾、再凶狠,他们也都在监狱之中,在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之下。主题的空洞,令片中苦心经营的悬念显得一惊一乍,对观众仅仅能够构成视觉的微弱冲击,而无法真正抓住他们的灵魂。谍战剧是近些年来,中国电视剧经由市场检验得以确立的一个本土类型,但令人遗憾的是,过度开发以致泥沙俱下,精品虽说每年都有一两部,但其余的绝大部分都存在程度不同粗制滥造的情况。《冷箭》尽管在制作上下了苦功夫,但效果却是差强人意,这其中的原因是非常值得认真反思一下的。

《密战》

首先,《密战》是本年度收视率最高的“谍战剧”,达到了惊人的4.39,这是它做为一部成功作品的硬指标。除去收视率因素之外,我们必须说,它真正将美剧的形式进行了有效的国产化处理——从第一集开始,你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密战》的编导对于《24小时》之类的美剧烂熟于胸,同时这一群人,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中国观众的审美口味、中国政治许可范围、高科技运用的程度,全部有着相当准确的把握。做为一部谍战剧,它极为少见地进入了现实领域——这在绝大部分都带有革命历史属性的谍战群落而言,无疑非常突出,并且因为题材的特殊性,操作这样一部电视剧所冒的风险是不免会令人望而却步。

胡智锋:从创作来看,那么它一方面借鉴了谍战片、反特片的一些创作的技巧。另一方面也借鉴了美国电视剧,美剧的相关电视剧的创作方式,它用一种快节奏的情节构架,还有这种令人耳晕目眩的一种影像的设计,制造出一种绚丽的景观和一种独特的快节奏的情节。所以它是比较有一种戏剧性,同时也带有一点像特别是带在今天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特别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一种节奏、一种时尚的元素,就是这种林人耳晕目眩的一种色彩、一种影像、一种节奏。这个是它创作上的一大亮点和特点。(11#04:55:26:00)

“谍战剧”必须有一个高智商的故事,环环相扣都是最基本的手段,关键是要在此基础上,创造那种直逼人心的快感,要让观众可以真正跟随剧情紧张起来,使之整个身体都随之紧绷在沙发上,不忍离开一步。当然《密战》也没能彻底做到这一点,但这恰恰正是这部剧的可爱之处,我们发现《密战》当中有大量的人情世故的东西非常和谐地存在于这样一部悬疑重重的电视剧当中。母亲和女儿、父亲和儿子、前妻和前夫、领导和下属,各种我们日常生活再常见不过的人物关系,和那些我们日常生活决不可能见过的谍战故事,居然就是那样粘粘糊糊地混杂在一起。“人情练达即是文章”,这句古话用在《密战》当中一点都不过分,该剧导演穆德远,是著名的第五代摄影师,与时下某位以拍摄二人转著称的大导演是同班同学。当年由张暖忻导演的《青春祭》,就是由穆德远掌镜,那部电影的影调证明此人的练达毫不会令人感觉意外。

《密战》是一个与“保密”二字密切相关的故事。说实话,这两个字让人有些提不起兴趣。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土、很陈旧,更深层次里面,人们还会觉得“保密”这个事情就像“诺言”、“忠诚”等等词汇一样,在如今是非常古典的事情。但《密战》无疑转变了人们的这种观念,国际间谍魔高一尺,国保战士道高一丈,手机里的SIM卡可以是通讯工具亦可是存储情报的芯片,加密与解密,全都是高科技。反恐精英不再仅仅是网吧里的杀人游戏,也可以使一条实施网络攻击的通道。披着神秘外衣的研究所里,枯燥的学术论文中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防火墙禁不起病毒的感染,黑客重重,居然就住在单位的招待所中。《密战》给人带来的新鲜的“技术流”,让人心生敬佩——怎么人家就懂那么多呢?

胡智锋:我们现在国家发达了,但是的确我们面临着更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我们需要提高全民的国家安全和国家保密的意识。这一点是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家在未来的大发展当中,我觉得反而是一个,就像很多国家的国民教育一样,应该变成一种国民教育内容,而《密战》的价值在于用电视剧的艺术方式呈现了、表达了这样一种极具当代意义的一个国家保密,国家安全的教育的这样一种内容,这是它的一个重要价值所在他的教育意义。(11#04:53:55:00)

演播室

主持人:在过去,看电视剧与看电影由于“观影方式”上的不同,造成了这两种艺术从形式到内容的巨大差别。但是在今天,电视剧正在一点点地与电影靠近。现在如果你去看一部美国电视剧,就会发现,在视听语言上,和电影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不过,这一点在亚洲表现的并不明显,这里的人们似乎还是更热衷于收看那些以对话为主的家庭伦理肥皂剧,喜欢将私人情感附着在那些编造的故事当中。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因而伦理情感类的戏剧一直都是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最爱。

古装传奇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这五个字,代表的是一段尽人皆知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承载这个爱情故事的是一首叙事长诗——它与《木兰辞》一起被称为是“乐府双璧”,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难得的长诗精品。《孔雀东南飞》的故事非常适合改编成为影视作品,因为其中有爱情、有伦理、有生离死别、有宗法道德和年轻人的自由爱情之间的严重对立和冲突。不过《孔雀东南飞》的原作只有聊聊几页,集中描写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一段生死恋情,对于这段爱情的前因后果并没有详细的交代——这为将其改编成为一部长篇电视剧制造了一定的麻烦。

尹鸿:其实像《孔雀东南飞》这样的经典的文学的名片,要改变成电视剧,当然我们说因为它当年的篇幅非常有限,一个长篇剧从内容上来讲比它丰富很多。当然更重要的,我觉得还是找准今天我们表现它的视角,因为像《孔雀东南飞》这种带有非常中国传统伦理、传统家庭文化的这样一种题材的作品,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去改编它?我们改编它向要表达里面的什么精神,你是想表现忍辱负重,还是想表现这种人性之间的不可调和的这种冲突,还是想表现某种弥合家庭关系的伦理道德,你要找到一个跟今天人的生活需求有关联的一个表达视点。(4#01:30:30:00)

实际上,《孔雀东南飞》还是为改编提供了很多线索,这些线索具备最充分的合理性,只需要在其基础之上,顺着原作的脉络使其自然生长即能写出很好的故事。当然做为编剧来说,首先必须要准确理解原作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原作搭建新的人物关系。比如刘兰芝被休回娘家以后,其兄长逼着她另嫁旁人,只有短短几句,却把兄妹二人的关系非常准确的表达出来。做为兄长,看到妹妹被婆家扫地出门,自然要为妹妹的前程担忧,但他又不理解妹妹的性情,因而眼看几个人前来提亲都被妹妹婉言拒绝,便发了脾气说:“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在这里面,我们首先应当确立的是兄长对妹妹的关爱之情,而绝不能将兄长简单化地处理成为一个势利小人。其次,原作的主要矛盾是刘兰芝和婆婆之间的婆媳矛盾,由于作者坚定地站在了刘兰芝的立场上,使得这首长诗更像是一篇受气媳妇涕泪交零的自我告白。这一点其实很难改变——焦仲卿的母亲是如若不是一个十足的“恶婆婆”,那么刘兰芝和焦仲卿最后的双双殉情就失去了起码的基础。电视剧《孔雀东南飞》当中由王姬饰演的焦母与原作中的那个恶婆婆相去甚远,也许是为了照顾王姬的表演风格,剧本对于焦母这个人物加入了大量人性化的描写——在客观上为她将刘兰芝扫地出门,并逼死儿子创造了许多的理由,以至于很多观众在看过之后都产生了,刘兰芝不懂事,过于任性以至于被强势婆婆赶出家门这一切其实都挺合理的感受。

编一部电视剧,就如同做一道大餐,摆在编剧面前的是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哪些多放哪些少放,哪些先放哪些后放,火候如何,这都是考验一个编剧人情是否练达,人生阅历是否丰富,对情感把握是否准确的关键所在。《孔雀东南飞》中最难处理的其实就是刘兰芝和婆婆的关系,因为原作之中,焦母在评价刘兰芝时有一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话,这被很多人理解成刘兰芝这个人物是“古代妇女追求独立自主的先进典型”。而在电视剧中,这句话则被别有用心的加入“时尚化”的因素,刘兰芝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南北朝时期的妇女,而更像是八零后的一个小女生,实际上在她眼里除了自己和丈夫,其他一概都没有。原作之中那个美丽、贤达同时自尊心很强,认准的事情绝不后悔的真情、真爱、真性情的女子到哪里去了?

尹鸿:用现在的视野去看待一个历史故事,就像刚才我们讲《人间正道是沧桑》一样,不是把现在的生活加进过去的生活当中,而是把现在的意识加进历史当中,而且这种历史一定不能破坏历史原有的那种质感和那种逼真感,否则除非你是颠覆性的,你是《武林外传》那样的另当别论,在一个证据当中,所有的现代意识一定是藏着的,一定是藏起来的,不是说我把现在的生活搬到一个传统的故事里面去,一定不是这样的。所以说更多的是一个当代人的视野,但是看到的是过去的生活,从过去的生活当中看到了对现代有价值的东西,而一定不是说把现在的生活混到那个故事里面去,那样它就是古不古,今不今,而且你会发现,与其那样,你直接拍一个现代题材就好了。我们之所以看它是因为它是一个过去,但是这个过去是因为跟现在有关系,我们才会去看它,这个关系是藏着的,一看你就能看出来的,而不是说你把现在的生活放在里面去,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创作概念。

做为一部改变自经典文学的影视作品,如何体现文学之美,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任务。《孔雀东南飞》以“比兴”的手法著称于世,借景抒情,以物喻人,依赖“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之类的情景营造独特的叙事氛围,是原作诗性最美之所在。但电视剧《孔雀东南飞》中我们除了看到了一个干巴巴的多角恋情和婆媳不和之外,没有多少内容能让我们产生“诗意”的联想,这无疑也是该剧另外一个败笔所在。

《大瓷商》

《大瓷商》以景德镇为背景,讲述了几代陶瓷人的悲欢离合以及民族陶瓷工业兴衰成败的历史。这部剧的主创阵容强大,导演是吴子牛,主演夏雨和伊能静,但片中真正的主角不是哪个大明星,而是景德镇的瓷器。片中可以说首度详细阐述了世人眼中神秘的制瓷业,从工艺流程到制作技术,以及产业的角度来为观众揭秘了传统制瓷业兴衰,解答了为何有些品类的瓷器为何如此昂贵,官窑民窑之争是从何而来,中国的瓷器在近代如何销往欧洲等等疑问。《大瓷商》中,还塑造了男主角陶昌南这一中国制瓷商人的形象,可以说,这是第一批真正意义的民族实业家。中国的瓷器和瓷器商人,以及中国的瓷器文化,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岁月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也沐浴了无限的阳光。《大瓷商》这部戏最终想告诉大家的是,一种工艺、一种文化如果打算生生不灭,一定不能忘本。在这样的前提下,《大瓷商》不仅对一直蒙着传统神秘面纱的瓷文化和制瓷工艺进行了细致的展现,更对大历史背景下中国制瓷商人的民族气节、高洁品质进行了完整的表现和赞颂。相信观众在欣赏美轮美奂的青花瓷、惊讶于制瓷工人巧夺天工的技艺之外,也会为人物的命运沉浮倍感唏嘘。

《雾里看花》

《雾里看花》说的是古玩行里的事儿,有买有卖,饮食男女们,守着各自的瓶瓶罐罐,想的都是“人之大欲”。有位作家曾经说过,古玩这东西,外表陈旧,内心风流。这句话说的是古玩,也是古玩行。何为陈旧?成百上千年的老东西,传到今天,过了不知多少人的手,一个瓶子,如此长久地被注视、被想象、被爱和被恨,它一定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瓶子了。就像一部电视剧,写出来,编出来,剪辑出来,是一回事儿,播放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儿。有人用心看,看的是门道,有人不用心,看的就是热闹。别管是门道还是热闹,《雾里看花》里面都有,把那些古玩行里的旧东西、旧规矩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就成了风流。

盛振华:这个行业始终是被包在纸里,密不透风的一个暗箱。那么,纪实类作品都没有办法公布,因为纪实类作品你要何时、何地,何人做什么事,怎么做。不可能,谁愿意去公布,对不对。于是乎就给虚构类作品一个很大的空间,它可以改换头面,我以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这里面充斥的是非常真实的情节,就是刚才说的那种剧作的三个层面,它其实是满足第二个层面的,经验这个层面,是有实用性。除了消遣,还有实用性,这就是这部剧非常火的原因,因为纪实类作品的缺位,使得虚构类作品上来了。(13#05:57:08:00)

暗箱之中总有风流,可风流却总免不了被雨打风吹去。正所谓“识古不穷,迷古必穷”,这句话说的是古玩如果是“知识”,就能创造财富,如果是“玩物”就是死路一条。《雾里看花》从编剧到导演,对于古玩的了解比绝大多数观众都丰富的多,他们懂得这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游戏中,做为玩家应该如何明哲保身。所以,片中的主角最大优点就是“懂规矩,守规矩,有原则”,而李幼斌饰演的大反派,则还要再加上四个字“利欲熏心”。也可能是李幼斌的演技太好了,做为观众,我们一般都会觉得他塑造的人物“魅力四射”,演个反派也同样如此,但这只是表面,观众认同的不仅仅是李幼斌的表演,还应当包括他所饰演的这个人物,一个利欲熏心的古董鉴赏大家,很多人在潜意识中是可以原谅他的罪过的。因为利欲熏心的不只他一人,古玩行——这原本就是一个“物质主义至上”的世界,尤其是当它与权力、金钱有了长久的扯不清的纠葛之后,谁在其中还能长袖善舞的风流?古玩不仅仅是陈旧,还是沉重。

盛振华:那确实是一家欢乐九家愁的。虽然我们说盛世收藏,但是文物的大规模流动一定是在战争和乱世,在盛世,在和平时代的时候,他的文物是有序流动,它是处在一种半流动,半沉淀的状态,因为国家秩序规定它,会有一些严格的规定,有一些是可以交流,有些流动,有些买卖,有些出境,有些是不允许的,所以它流动性相对是差的,是沉淀下来的,但端视是不一样的,人为了活什么都可以卖,所以大量的跟古董行,跟家族,跟财宝,跟生死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从金钱,从财宝,你可以引申出来生死、贪婪、财富你有无数条线路可以走,可以走,你可以分合,不断地进行分合,而且它的戏剧浓度目前来讲是非常高的。(14#06:00:0:00)

多年前,有另外一部描写古玩行的电视剧——《人生几度秋凉》,那部剧写的其实不是古玩,是人生的感叹。《雾里看花》写的是古玩,让我们真正开了眼界,其中也有“人生几度秋凉”感慨,但这种感慨是次要的。两部剧的名字若连在一起读,很有些意思——“雾里看花”,看到的却是“人生几度秋凉”,可有本事能在雾里看到花的人,又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秋凉”?他们会觉得“秋凉”是疯癫,事务的本质无需探求——自然是在那里,有时间还不如多看一些花,多得一些花,多懂一些技术,懂了还要写出来,拍出来,向大家炫耀一下。所以荧屏上到处都是热气腾腾的识宝、鉴宝、收藏,大家说出来的话,集合在一起组成了两个字——“名利”,如若此时有人再跳出来说“秋凉”,不知又会被多少人看作是不识时务的疯子了。唐伯虎有首打油诗云:“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首诗的意思我们不必多做解释,但必须承认一点——这首诗的真迹一定又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

《金大班》

“金大班”这个名字变得广为认知,最早还是因为一出由刘晓庆主演的话剧,那出话剧不用看也知道注定是刘晓庆一个人的独角戏。现在又有人站出来拍“金大班”的电视剧,这免不了又是一出独角戏,范冰冰既是投资人又是女主演,金银首饰、华服珠宝在这位美女身上跟变戏法似的换来换去,大量的舞蹈场面,俊男靓女们全都衣冠楚楚,纸醉金迷的旧上海,百乐门舞厅里的浪漫爱情,一切都金碧辉煌,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钱,把最艳俗的东西包装起来,贴上情感大戏的标签,摆在橱窗里兜售,千万别以为你能看到什么好脸色,因为卖货的人打心眼里瞧不上买货的人,她需要的结果就是自己过一把瘾,然后让穷鬼们来买单。显摆自己的演技,就跟显摆身上的漂亮衣服一样,这样的电视剧让我们彻底明白,一个戏子的悲哀不在命运的无常,而在内心的无聊。人长的漂亮,就喜欢照镜子,看自己看久了,就爱上自己了。越漂亮的人越自恋,这应该也算是一个蹩脚的规律吧,从来没有见过头牌舞女能把自己的生活写成小说,因为她们太爱自己了,那种爱自己无法用语言文字写出来,写出来就是错的。所以才有别人替她们写——这是当然是她们自己一厢情愿的这么想,《金大班》无论是电视剧还是音乐剧,都来自白先勇先生的一个短篇的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可那个小说里所有事情都发生在舞厅的后台,前台的东西过眼云烟,淡淡的回忆,电视剧《金大班》也是从一个回忆开始,可这回忆与白先勇的小说已经没有关系——同样是旧上海,同样是百乐门,在不同的人心中,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演播室

主持人: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社会上承受的压力也逐渐增大。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之中保持足够的尊严——这无疑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国电视剧是离老百姓的生活最近的艺术形式,如何在这方面契合观众的所思所想一直都是电视从业人员——尤其是编导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都市情感类的电视剧往往都会涉及到一些当下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围绕这些热点问题所展开的剧情,又有很多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所以观众接受起来才会觉得非常亲切,这也正是此类电视剧受到欢迎的最主要的原因所在。


都市情感

《人活一张脸》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关于“尊严”的话题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总是透着那么沉重。不过这部以表现普通中国人的“尊严”为核心内容电视剧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轻松的。它把时间放在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这是一个对于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的时间段——我们今天日常生活的一切,拐弯抹角都能和那个时代所发生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既然这部电视剧信誓旦旦要拍中国人的“尊严”,我们就不免要研究一下它如何去表现中国人的尊严,因为“尊严”这个词儿,说大则大,说小则小。它如微尘一般漂浮在生活中,隐藏于类似于“给我个面子”这样的日常用语里,可是一旦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它既会令一只蝼蚁颠覆大象也会成为压垮大象的最后一只蝼蚁。面子的事是天大的事,人若没了面子、没了尊严,还能怎么活?《人活一张脸》紧紧抓住这个主题,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呈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胡智锋:在我看来,《人活一张脸》是2009年度电视剧的,特别是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一个重要收获,之所以这么说,我觉得它主要实现了一个突破,就是用什么样的一个载体去呈现一种古老而当代的一个话题。这个很难,比如我说曾经通过谍战剧《潜伏》表达了一个信仰的概念。那么《人活一张脸》它就可能用,应该说是当代中国人的伦理追问和一种道德的冲突,伦理的冲突来展现一个古老而又具有当代意义的话题,这就是面子问题,或者生命的尊严问题。(11#04:56:26:00)

《人活一张脸》这部剧将双脚扎扎实实站在了芸芸众生当中。它没有野心去书写什么平民史诗,更不会居心叵测挂羊头卖狗肉地去蒙骗观众,它就是想踏踏实实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关于三十年前的一些普通人,他们分别属于几个同样普通的家庭,在这些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连成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网,每一个人稍有活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其他人构成或大或小的影响。于是乎,大家都小心翼翼,不敢有过于剧烈的动作,因为一旦动作过烈,很可能造成鱼死网破的惨痛后果。在流水账一般的生活中,年轻人们逐渐都沉默下来,渐渐学会了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大家全都变得欲言又止,只会拐弯抹角不会直截了当了,于是乎,误会丛生,再加上中间有几个爱传闲话的恶人,误会三下两下一眨眼居然就膨胀成了仇恨,一开始大家都还都忍着,时间久了总有爆发的时刻,这一爆发竟然就是切斯底里,积年累月彼此的伤害,让人们的心灵疮痕遍布,然而,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关爱,让这些疲惫的灵魂找到了终极的归宿。

胡智锋:比如说一个单位,或者说一种上下级关系,同样存在着面子问题,但是那个面子问题可能是因为工作原因,而大家知道,面子作为一个具有人类性意义,又具有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同时在当代中国,也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概念,一个名词,一个关键词,它最紧密的连载着还不完全是工作关系,而是伦理关系。我们想,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多少这样让人感动的故事,很多可能就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让父母活得在村里,在家族人面前活得有面子,所以儿女要用尽最大的努力来去考学,来去升级,来去挣钱,来去所谓的光宗耀祖,这种情况应该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比比皆是,这是我们当代中国生活的常态,也是我们历史的中国的生活的常态。那么用伦理关系,而不用工作关系和其它的关系来表达,应该说它牵涉到人性深层次的更复杂的东西,也牵扯到古老的中国文化传统,所以伦理关系是寄予和承载这个面子话题最重要的一种关系的设计,这是《人活一张脸》给我们在电视剧创作上一个非常大的启发。(11#04:59:19:00)

《房子》

《房子》这部电视剧原本有一个更加露骨的名字——“房奴”,但或许是出于避免造成不良影响的考虑,在播出的时候起了这样一个略显中性的剧名。剧名虽然改了,但这部电视剧所涉及的问题却依然是非常尖锐的。“房子”也好,“房奴”也好,其实同样的刺耳。围绕着房子的事,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们目睹了太多的令人不可思议的现实。这现实很疯狂,也很残酷,说它疯狂,道理再清楚不过,当房价在2009年年初还挣扎一落千丈的悬崖边缘的时候,从下半年开始却又仿佛坐上了直升飞机直飞云霄,巨大的气旋令那些准备登机的人、犹豫徘徊的人、远远观望的人、甚至还包括那些毫不关心一脸冷漠的人全都跌跌撞撞,有的甚至已经四仰朝天。说它残酷,则要具体到那些有了房的和没有房的家庭内部——房子、房价、银行贷款、生活的重压令一些家庭的内部关系发生了扭曲、错位、甚至是断裂。电视剧《房子》主要表现的正是围绕着“房子”所展开的伦理亲情故事。


然而,《房子》这部电视剧显然在刻意回避着一个巨大问题那最为敏感的部分——主人公伊世清陷入到巨大的困境之中,他被一年六万的房贷逼得走投无路,甚至到挪用公款几乎锒铛入狱的地步,但他之所以落到这方境地,并非是由于没有能力去还那一年六万的房贷,而是因为他是一个舍己为人、重义气守信用的大好人,把自己的钱都借给了处境困难的好朋友,即便是法院催缴还款的执行书送到自己门前,也绝不扭头去催朋友还钱。这个人心底太善良——善良的简直都有些不太真实,对于观众而言,免不了会觉得伊世清尽管很讲义气,但做人也实在是过分的迂腐。其实,伊世清只是这部剧摆在观众面前的一个巨大的幌子,他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平衡剧情中存在的一个过于显而易见的尖锐矛盾,伊世清的善良、迂腐、不可理喻是在转移人们的视线——在其他的几条剧情副线上,围绕着“房子”这件事的那沉重、痛苦的纠葛正悄然的展开。《房子》这部电视剧触及了当下人们心中最痛楚的那一个部分,即便是再小心翼翼、欲说还休、顾左右而言它,还是不免起到了“给伤口撒把盐”的效果。电视剧——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不过是个消遣、娱乐、耗费时间的东西,可是它却离观众的生活又是如此之近——客厅里的电视机,简直就象一个家庭成员一样,如果有一天,这个家庭成员突然揭开了一道血淋淋的伤疤,对于这个家里的其他人而言,是不是会感到不知所措呢?

问题的复杂性其实远远超过了所有创作者的想象——包括另外一部引发了更大的反响和讨论的同类型电视剧,实际上都不能真正展现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但起码有一点,另我们觉得2009年这样几部以“房子的事”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电视剧仍然有巨大价值和意义,那就是影像——做为永远的纪录时间的载体,它们通过各自或正确或偏颇的角度,纪录了刚刚过去的一段时光。也许在50年、100年之后,当我们的后代试图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时,他们还可能再会去找到这些影像,去观看、去品读、去想象,到那个时候,这些影像或许才会真正体现出它们那最为贴近事物本性的价值。

演播室

主持人:生活有时候很奇怪,让我们总觉得与设想的状况大不相同。因而也就会生出诸多的抱怨。人们之所以喜欢看电影、电视剧,就是因为那些影像里面有一个与我们所设想的生活状况类似的世界。美好的东西——让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还有希望。悲剧的东西——又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总之,人会依据他所看到的世界来调整自己的内心,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妥协,是和谐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所在。而电视机中播放的这些电视剧——就是帮助人们调整内心的润滑剂——这个调节的过程是在客厅的沙发上完成的。无声无息,积年累月,有首歌曾经唱道:“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一起慢慢变老”,这是唱给爱人的,也是唱给电视剧的歌。感谢收看春节特别节目,明年再见。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