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贺2010─2009电影回顾(一季度回顾)
[精彩片花剪辑]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2009年,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
中国电影市场积蓄多年的力量,终于在今年爆发。不断攀升的票房数字,以及更加诱人的愿景,让许多人期盼的“中国电影黄金十年”,仿佛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曾经高不可攀的单片亿元票房,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式大片的票房及格线,而中国电影市场上有史以来的三部单片票房超4亿元的影片,它们分别是《变形金刚2》、《建国大业》、《2012》,全部集中在2009年出现,并且均匀分布在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三个档期,构成了年度票房的基准线。
作为这种电影票房井喷式增长的基础,经过2007、2008两年的基础建设,中国电影市场的银幕数在2009年开始了令人惊讶的增长,总银幕数已经逼近6000块,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年内还会继续高速增长。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的3D电影市场,拥有的3D电影银幕数仅次于美国。如果2010年能够按照业界期望的那样成为“3D电影元年”的话,那么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将会更加可观。
但是在市场的红火热闹背后,中国电影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2009年贺岁档作为第一个有好莱坞分账大片进入的贺岁档期,气势如虹的《2012》虽然并没有直接参与贺岁档的票房争战,但它还是出乎意料地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冠军,并直接压缩了之后上映的贺岁档国产影片的市场空间。
可以预计,在未来这种挑战和威胁只会更加明显。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争夺市场空间的份额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生存问题。只是,中国电影用什么去争取观众的支持呢?2009年它们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出片名《恭贺2010——2009电影回顾春季篇》)
《赤壁·下》
作为在2008年暑期档创下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新纪录的《赤壁·上》的续集电影,《赤壁·下》曾经有一个备选片名是《赤壁·决战天下》。不过本片在公映时还是改回了低调的《赤壁·下》。据说,中影集团一直在努力打造一部单片票房超过一亿美元的电影,《赤壁》自然就成为这部肩负重任的影片。根据片方公布数据,上下两集《赤壁》的国内票房总额约为5.8亿人民币,已经很接近这个目标了。
也许是2008年的中国实在太不平静,中国观众到了年底就一窝蜂地拥进电影院寻找欢乐,于是连《非诚勿扰》这种勉强和喜剧沾点边的电影票房都过了三亿人民币。考虑到《赤壁·上》曾经在暑期档给无数观众带来了欢乐,大量患有“喜剧饥渴症”的观众就不由分说地将《赤壁·下》当成了贺岁档喜剧电影替代品,努力在其中寻找着喜剧元素和搞笑台词,完全不管导演和片方的本意是什么。
《赤壁·下》也成功地迎合了观众的这种饥渴和期待,很多台词飞快地出现在网络和媒体上,然后被封为“年度最囧”或“年度最雷”之类的头衔。对于一部以追求最高票房和最大利润为出发点的电影来说,这种关注并非坏事——因为评论的好坏并不能影响票房,只有评论的数量才会和票房有某种正比关联。特别是对于拥有绝对资源优势的《赤壁·下》来说,任何表扬或批评其实都不会对它的预期票房有影响,因为观众根本没得选。
对于一向缺乏选择的中国观众来说,他们作为消费者既然无从选择,那就只能从唯一的选择里各取所需——想看爱情的就看爱情,想看战争的就看战争,想看帅哥的就看帅哥,想看美女的就看美女,反正《赤壁》这部电影对方方面面的观众都照顾的很周全,作为消费产品它无可非议。但是《赤壁》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唯一没有被照顾到的就是影迷,因为他们从中看不到电影和故事。
作为一部时间长度有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赤壁·下》令人困惑地几乎没有讲述故事。这个问题其实同样也存在于《赤壁·上》中,但那时考虑到这部《赤壁·上》其实算是一部超长预告片,对于剧情的要求相对可以降低,毕竟还有《赤壁·下》可以期待。但现在面纱揭开后,所有的期待都变为了困惑——加在一起有五个小时的电影,居然没有能够讲述一个让观众可以有所期待的故事。
按照好莱坞的编剧规律,一个好的电影故事应该可以很简洁地用一句话表达出来。但是对于《赤壁·下》来说,这个故事是如此简单,以至于片名就可以讲完这个故事。
片中出现了诸多明星,他们如同出席春晚一样依次露脸,但其言其行都苍白无力,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狂热影迷,都只能把他们当成影视明星而非电影演员。片中还出现了诸多战争场面,其火爆程度如同一只穿越时空的现代军队正在对一只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展开屠杀。但这些暴力和爆炸都只能给观众带来逐渐麻木的视觉刺激,没有一个人的死亡能够让观众的内心有一丝颤抖。
作为一个在中国脍炙人口的通俗故事,“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几百年来被各种流行文化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表述过,如何能把这样的故事讲出新意,的确是导演吴宇森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我们不知道这个剧本是如何出炉的,但从最后呈现在银幕上的效果来看,电影《赤壁》在各种利益和力量的影响下,最后选择了一条最简单也是最粗暴的方式,就是用金钱堆砌出一个张牙舞爪的视觉怪兽直接横扫市场,但它虽然貌似庞大无比,但却内里空无一物。
这个吸金怪兽是如此地庞大,以至于《赤壁》无论其成本,其票房,其影响,都注定会被载入中国电影的史册。对于这样的电影,过于苛求它的艺术属性可能是吹毛求疵了。因为这就是中国电影工业的现状。
国产商业大片贡献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半壁江山,它们支撑着数以十亿计的中国电影产业,它们构成了中国电影产业原始简单但已具雏形的产业链。如果没有这些国产商业大片,中国电影还会停留在小作坊阶段,根本无从谈及产业化。
但如果仔细看看2008年之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会发现这个市场里基本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成本和票房动辄过亿的国产大片,一种是成本和票房都始终徘徊在百万级别的国产低成本影片。而中等成本中等回报的国产影片,则是中国电影市场最稀缺的类型。很明显,这个市场中的某种渠道出了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这个古怪的蜂腰格局,低成本国产电影无法积累利润进行产业升级,而高端市场的利润则无法返回并滋养根基。
我们的市场现状,就决定了中国商业大片和高成本主旋律电影必然会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主要构成,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大片能够在违背电影观众需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拥有对中国电影市场化红利的全面控制权。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观众的意愿被稀释到了最稀薄的程度。这些影片可以完全无视观众的基本娱乐需求和电影的基本叙事规则,却还能如此从容地在市场上独霸天下。因为影响票房的根本因素还是资本运作和档期,影片本身的质量已经不再影响利润的产生,于是一部又一部的所谓“国产商业大片”在一次又一次的票房胜利中,已经从看不起观众演变为看不见观众。
《疯狂的赛车》
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疯狂的赛车》拿到了公映许可证。这个应该完全是巧合的日期,却有意无意地让《疯狂的赛车》具有了某种里程碑般的意义。凭借本片出色的品质,以及未映先红的口碑和良好的档期,《疯狂的赛车》最后取得了1亿元人民币的票房,而这种成功可以说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在异常喧闹的2008贺岁档上映的电影中,无论制作成本还是票房成绩,如果仅仅只看数字,有太多的国产电影刷新了纪录。但是真正能够对于中国电影产生影响的,以至于能够变成标志性事件的,却恰恰是这部《疯狂的赛车》。
因为《疯狂的赛车》是一部“中等成本”的“类型片”,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如果能够在“中等成本”和“类型片”这两个方面取得突破,就获得了一次解开中国电影市场困局的机会。
在中国电影很短暂的市场化过程中,中国电影的成本瓶颈一直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致命问题。在以《英雄》为首的国产大片时代来临之前,中国电影无论产量还是效益,都基本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既谈不上技术进步也谈不上产业升级。一个产业的年产值常年徘徊在十亿人民币左右,好莱坞电影又在一旁虎视眈眈,在现在看来简直是摇摇欲坠。
当国产大片时代来临后,虽然它们能够带动市场消费,扩大市场规模,完善产业体系,但为了能够让这些吸金怪兽活下来,有限的电影市场资源不得不被倾斜使用。在整体市场还没有足够大之前,这种大片对于档期、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垄断,更是进一步恶化了低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间,以至于现在的电影市场现状就是只有成本动辄几千万上亿的高成本影片才有最大的利润回报,百万级别成本的低成本影片基本只能跟在大片后面舔盘子,依靠残余的市场空间勉强苟活。
在这样的市场现状下,中等成本的类型片如果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其意义之大绝对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链开始初步形成,只要电影行业能够抓住机会,也许会有机会再次迎来一个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
很多观众知道宁浩导演就是从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开始的。这部影片以300万的制作成本,获得了将近3000万的票房收益,虽然其中有太多不可模仿的偶然因素,但还是由此掀开了中国电影一轮低成本喜剧的投资高潮。不过对于诸多跟风者来说,这种低成本模式下的模仿,各种偶然因素实在太多,以至于成功者寥寥无几。
从2008年的4月份起,那时还叫《银牌车手》的《疯狂的赛车》就开始不断传出即将上映的消息,然后就是一次次地推迟——五一黄金周被取消,512汶川地震,奥运会,国庆,贺岁档,《疯狂的赛车》虽然是中影力推的新人新作,但在种种必须回避的因素面前,它都只能无奈地继续等待。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十全九美》这样一部技术指标和艺术质量都异常粗糙的低成本影片,却因为能够抓住奥运档期的机会,获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而《十全九美》被认为是票房黑马的重要标志,就是票房成绩超越了《疯狂的石头》。
对于《十全九美》这种山寨电影来说,票房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它的票房成功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复制。2008年急剧扩大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奥运会导致的影片类型空缺,才让这样一部粗糙和简陋的影片获得了投机成功,很难指望再有类似低成本影片能够通过这种模式获得成功。对于一个完整的电影产业体系来说,真正能够起到完善产业结构和完成产业升级的影片,还应该是象《疯狂的赛车》这样的中等成本的类型片。
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达到了43亿人民币,2009年则达到了57亿人民币。对于这样一个正在迅速扩大的市场,即使主管部门在政策和市场上继续给予国产大片支持,国产大片在这个日渐扩大的市场中也不可能从头吃到尾,从产业链角度来说,扶持中等成本影片的健康发展也是必然的。
对于一个市场来说,全部都是高成本影片的格局无疑是古怪的,也是不可能稳定的。而如果都是低成本影片的话,无论制作质量还是叙事模式都必然无法和国外影片抗衡,在互联网时代的资讯冲击下,这样的市场是否还能存在都值得怀疑。中等成本影片的存在就成为一个必须的环节,从而让整个产业成为一条具有循环功能的链条。
在巨大的断裂之间,大片所需求的人材无法从小片的拍摄中得到锻炼和选拔,而小片所需求的资金又无法从大片的利润中得到回馈,从而失却了生机——对于一个创意产业来说,源源不断的新鲜创意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可能比资金更加重要。如果在大片和小片之间存在一个成规模的中等成本影片层面,那么这个产业链就能够完成输送新鲜血液和养分回馈的循环。
当制作成本从300万升级到1000万后,《疯狂的赛车》带给观众的已经不仅仅是故事规模和画面质量的改变。从电影工业体系的角度出发,《疯狂的赛车》和完整工业体系下生产出来的电影产品当然还有很大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是可以看到和衡量的了。当事情做到这一步后,剩下的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疯狂的赛车》在市场上的成功,一定会带动更多中等成本影片的成功。因为作为一部类型片,它的成功模式是可以精确分析和大量复制的,而这一点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其贡献一定远远大于票房数字。
《游龙戏凤》
幸福是天上玻璃球的碎片,大家拼命的拾捡,却总归不会完满,爱情就是这种带点缺憾的甜蜜幸福。在《游龙戏凤》这部电影中,刘德华饰扮演一个叫程仲森的亿万富翁,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心爱之人。已经对爱情死心的程仲森经常为朋友的爱情出谋划策,自己却对爱情不以为然。可是就在不经意之间,他却遇到了舞女米兰,同时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舒淇扮演的舞女米兰,自小与嗜赌的阿姨一家同住。善良独立的她热爱跳舞,把跳舞当成自己的事业,更是自己的生活。在一次兼职赌场工作人员时,米兰偶遇了伪装成“烂赌棍”的亿万富翁程仲森。爱情的火花点燃了,可是各种摩擦也随之而来。
作为故事的副线,与此同时,程仲森的几个好友们也在捡拾着爱情的幸福碎片,争取着自己的幸福。
作为一个现代版灰姑娘的爱情故事,《游龙戏凤》的故事模式虽然经典,但却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令观众无法忍受的纰漏。这部影片在讲述一个爱情童话的时候,真的把观众当作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完全不考虑这些观众都是有着正常生活经验的成年人,只是一味地堆砌着各种幼稚的童话元素,并一厢情愿地认为,观众会认同这个故事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某种联系。
大富豪的司机爱上有一个女儿的妇女,海归女强人爱上大陆装修工人,亿万单身富豪爱上夜总会舞女,所有的人都很纯真,都信奉爱,而且都在一个幼儿园里,手拉手欢声笑语,载歌载舞。
任何有过真正的爱情经历,感受过心灵悸动的观众,都不会把这些恶俗不堪、堪称肉麻的表演当成爱情。作为一部爱情童话,它最后却讲述了一个让所有观众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可能会被感动的故事:作为一个丑小鸭,终有一天会有一个有钱人垂青于我,我最后就可以过上不劳而获的生活了。
《喜羊羊与灰太狼》
《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这部主打给三到六岁儿童看的国产电视动画的剧场版,居然成为2009年国产电影市场上的第一个票房事件——上映当天就拿下800万票房,首周末票房 3000万,最终累计票房8000万。作为一部国产动画片,获得如此的“票房奇迹”,其实背后并没有偶然。
《喜羊羊和灰太狼》据说最早从2001 年就开始制作,最初还是相对简单的FLASH动画,直到2006年陆续在全国各电视台广泛播出后,立刻就征服了全国小朋友。所以在2009年剧场版推出时,几百集的电视版动画已经做足了整整三年的“前期宣传”,而且同名的漫画书推出后,也立刻成为畅销书,销量超过百万册,还有后续衍生产品“喜羊羊 ”和“灰太狼”的毛绒玩具也成了电影宣传的一部分。所以说,剧场版《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诞生其实就完全是水到渠成了。加上剧场版上映前,在电视版播出时段大作剧场版公映的广告,更进一步锁定了核心观众群——三到六岁的儿童。当这些小朋友们突然发现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心爱的灰太狼时,势必拖家带口前去影院,所带动的消费潜力之庞大,比年轻情侣蜂拥去影院看《非诚勿扰》和《赤壁》的热情都要高涨。
从一般成年观众的眼光来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很可能被简单粗暴的评价为“粗糙低幼”,而且单从制作规模上看,《喜羊羊》也无法跟之前公映的国产动画片《风云诀》相比。但《喜羊羊和灰太狼》依靠它强大的亲和力,不仅吸引着儿童观众,也吸引了相当多的成年观众。这次剧场版里出现了各种“山寨台词”,而且还非常与时俱进,不但出现了“盗版”“无间道”等台词,甚至有台词直接说:“最近白牛和黑牛国的奶都不能吃了,因为里面有化学添加剂”。这些台词的设计,其实是更加针对成年观众中的青年群体,所以有大量年轻白领一族,也在追看本片──套用一句今年的网络流行语,他们看的不是喜羊羊,而是逝去的童年。
这个所谓的“票房奇迹”,其实只是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动漫产业的冰山一角。本片在电影市场上的成功,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成功的动漫产品开发案例,从电视到图书,从玩具到电影,创意核心就是用简单、通俗、不说教的动画故事,打动儿童观众,并横跨媒介,逐步引发家庭性消费。一部《喜羊羊和灰太狼》让中国动漫行业切身地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动漫产业”。《喜羊羊》可以说是一个“多赢”的案例,不仅对动漫产业,对电影行业也有着很好的启发意义。或许有一天,“喜羊羊”和“灰太狼”会逐渐成为中国自己的米老鼠和唐老鸭。
《马达加斯加2》
《马达加斯加2》作为一部续集电影,其前作《马达加斯加》也曾在国内公映并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根据好莱坞续集电影一般一部不如一部的规律,《马达加斯加2》中最出彩的角色并不是四个主角,而是那四只企鹅。本来只是路过打酱油的四只企鹅,由于其强悍的风格,已经让喜欢它们的观众都不需要在意它们是不是主角了。本片中其他配角也继续延续它们的抢戏路线,全部都强悍到让四个主角自惭形秽的地步。弄到最后,四个主角的任务变成了只是为把配角的戏份串联到一起。
作为一部适合全家观看的家庭电影,《马达加斯加2》让观众看下来就是一路傻笑加狂笑。至于说故事,它已经真的不重要了——你就当它是春晚吧。
本片在国内公映时,大部分版本都是中文配音版。中文配音版在翻译和配音过程中对原片对白做了净化处理,而英文原版中有许多美式的成人笑话。因此,对于那些想和孩子一起观看本片的家长,一定要谨慎选择版本。
《家有喜事2009》
作为一个原本很有口碑的香港电影系列,《家有喜事2009》彻底断绝了这个系列在内地的口碑和市场前景。本片不但水准低劣,而且毫无诚意,拉开了港产烂片2009年在内地抢钱闹剧的序幕。
余家有“长女未嫁,弟妹不能嫁娶,否则多灾多难”的家规,然而吴君如扮演的长女余珠年近四十却依然待字闺中,害的郑中基扮演的弟弟余宝和女友相恋八年却无法结婚,导致女友和他分手。余宝为了拯救自己的爱情,请古天乐扮演的爱情分析师曹迪克混入杂志社打动余珠的芳心,曹迪克果然在72小时之内得手。在前往千岛湖考察期间,曹迪克邂逅了单纯美丽的甜品店老板小敏,余宝则与粗鲁张扬的龅牙珍不打不相识,余珠更与跟踪小敏的私家侦探成为朋友,三对男女在征服爱情的同时,闹出一连串笑话。
1992年第一部《家有喜事》大获成功后,直到1997年才有第二部,2009年出了第三部。但是冷饭放十多年都会馊,更不要说是一个电影创意了。没有诚意的馊饭,就算拿出来翻炒,最后炒出来的也还是馊饭。港片市道日益低迷,每个香港导演都知道,北上合拍才是出路,但是却不认真融合香港电影和内地市场的优点,只想大干快上,赶紧数钱走人,结果香港本土化的喜剧风格不但消失殆尽,还让进电影院的观众落得一身内伤。
《高兴》
阿甘导演的《高兴》是一部根据贾平凹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和原著小说不同的是,电影《高兴》按照发行方的宣传说法,是一部“山寨喜剧”。如果这部电影按照原小说的风格进行忠实的翻拍,那么它完全可以拍成一部类似《三峡好人》或《落叶归根》那样风格的影片。但是因为《高兴》的导演是阿甘,所以电影《高兴》就变成了一部混杂着喜剧、歌舞、励志、爱情、恶搞等等诸多风格的影片,以至于很难一下子就将它的类型准确地描述出来。
和同期上映的另一部国产喜剧影片《疯狂的赛车》相比,《高兴》这部喜剧无论是在电影的叙事技巧层面还是制作技术层面上都显得很粗糙,以至于在春节期间上映的诸多国产电影中,《高兴》很容易成为一部被评论和观众所忽视的电影。
可能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只要看到电影海报上“导演阿甘”的字样,就会立刻掉头走开,并直接将《高兴》这部电影划进“烂片”的行列。观众的这种评价对于导演阿甘来说并不算刻薄,因为他之前曾经导演的诸多影片都堪称国产烂片的典范。
但是对于曾经导演、监制了22部电影的阿甘来说,从他的上一部电影《大电影2.0》后,他似乎开始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变化延续到了《高兴》后,终于开始直接影响到了影片本身的质量和风格。
虽然《高兴》由于电影技巧方面的种种不足,以及叙事结构的混乱,只能算是半部好戏,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怀,已经能够让观众开始忽视电影在技巧方面的失误,从而真正开始关注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以及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半部好戏的《高兴》,是值得我们去善意地关注的。
2008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说是风声水起,不但年度票房达到43亿人民币,而且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就有八部。但是在一片热闹喧嚣中,我们仔细回看一下这八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就会发现这些影片的故事和主题都完全和当下的社会生活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即使有个别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下,但故事和人物都完全和我们的真实生活没有丝毫瓜葛,如同发生在另一个平行时空。
这种对于现实的有意无意隔绝,可能只是制片方为了实现娱乐电影的商业属性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手段。这种虚构和架空的娱乐,为了弥补叙事上的缺憾,就刻意强调电影技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刺激。虽然这种手法可以暂时支撑观众完成看电影这个消费行为,但是这种单纯的感官刺激所带来的快感已经越来越不能让观众得到满足。当眼睛已经疲劳,耳朵已经疲惫,身体已经麻木后,还能够让观众有所触动的,就只剩下心灵的震颤。而对于当下的国产电影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影片实在是“屈指可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说《高兴》这部电影能够让观众的心灵震颤肯定是有些夸张了,但是电影中的这个故事、这些人物肯定是能让很多观众感到亲切和产生认同,甚至会让一些观众感到温暖。虽然由于导演阿甘的电影技巧还没有达到能够驾驭和提升这样一个故事的地步,让整部电影在叙事和人物方面还留有很多遗憾,但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最重要的元素却被阿甘精准地抓住了——那就是情怀。
一个农民进城拾荒的故事,出于商业角度考虑而被改编成了喜剧,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应该是如何平衡喜剧和悲剧的成分。而导演阿甘在这方面虽然很努力但做的并不算成功,其中片中诸多喜剧桥段由于讲述方式和趣味取向的问题,最后沦落为简单的滑稽恶搞,虽然能博取观众的哈哈一笑,但对于故事的讲述和人物的塑造来说毫无帮助,形同鸡肋。但是在正常讲故事的段落,《高兴》就可以说是一部好电影了,无论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线索,还是男主角的励志成长线索,都沿袭了导演阿甘在《大电影2.0》中就已经开始逐步成形的风格,在小人物艰难挣扎救生的故事中,悄然蕴涵了一种情怀——无论生活怎么艰难,无论环境怎么困苦,我都要努力活出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这种故事主旨对于多数观众来说天然地具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观众都会在不同层面对此感同身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梦想,这就是我们的爱情,虽然每个人可能会因为各自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从而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相同,但最本质的那些东西并无不同。
这样的主题并不是第一次在国产影片中出现,但能够象《高兴》这样嬉笑之中让观众笑中带泪的,却是非常少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只有半部好戏的《高兴》仍然值得我们去善意关注的原因,因为在影院诸多虚构和架空的娱乐中,这部电影有一些不一样的真诚。
对于导演阿甘来说,在经历了22部电影的历程之后,他似乎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大电影2.0》开始,阿甘的叙事风格和影像风格正在逐渐明晰,商业化的电影技巧也在明显地进步。相比之前他导演的那些烂片,《大电影2.0》从故事层面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懂得借力弥补自身叙事能力的缺陷,故事直接改编外国成功影片,并很好地完成了本土化。而《高兴》更是直接改编了贾平凹先生的同名小说,虽然因为市场考虑而将本片改为喜剧,但原著小说对于这个电影故事的支撑作用是相当明显的。正是脱胎于原著小说的“刘高兴”这个人物,支撑起了整部电影,并赋予了它温暖和关怀。
《高兴》可能是出于商业和市场的考虑,在片中增加了许多歌舞场面和喜剧噱头,但由于制作能力的限制,这些歌舞场面虽然偶有亮点,但整体上来说并无加分。而那些喜剧噱头大部分时候都只能说是在减分,因为它们无论品位如何,基本上都是脱离于叙事主题的,纯粹为了搞笑而搞笑。当幽默变成挠痒痒之后,这些笑声就会变得很廉价,最后伤害到电影的主题叙事。特别是当电影的主题叙事做的还算精彩时,这种廉价的搞笑对于电影整体的伤害就更加明显了。
不过,这些遗憾都属于技巧范畴的问题,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只要有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技巧水准是一个很快就能够得到解决和提升的问题。而能够赋予一部电影灵魂的,则是导演和工作人员对于电影、对于生活的“爱”。一部能让观众感受到“爱”的电影,才可能让它触及到自己的内心,从而让自己去相信,去感动。
《玩命快递3》
作为一部续集电影,本片最大的明星就是英国演员杰森·斯坦森。因为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坑蒙拐骗》、《左轮手枪》等影片,杰森·斯坦森开始成为新一代的性格男星。而真正让他成为动作片明星的影片,正是香港导演元奎指导的《玩命快递》一片。随后,《一线生机》、《怒火攻心》、《乱战》、《死亡飞车》、《游侠》、《银行大劫案》等一系列动作片,巩固了他作为一线动作明星的地位。
但是,《玩命快递3》作为一部真人拳脚版的电玩电影,在影片叙事方面非常薄弱,直接影响了本片在国内的口碑。同时,作为一部已经拍摄到第三部的电影,本片在打斗动作场景的设计上并没有给观众带来什么新意。
电影技法虽然多少能弥补一些演员在动作方面的缺陷,但真正能让观众分泌肾上腺素的段落,还是要靠功夫演员从小训练出来的节奏感和速度。而杰森·斯坦森的大量打斗动作,完全是靠降格拍摄提升的速度。对于内地电影市场上的诸多功夫片迷来说,这些技巧上的小花招完全掩盖不了演员的缺陷。
不过对于一向喜好热闹场面的国内观众来说,片中出现的大量追车场面足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这一点,恐怕也是赞助了本系列三部电影的奥迪公司所希望看到的。
《大战外星人》
本片直译过来的片名叫做《怪兽大战外星人》,而在国内公映时则改名为《大战外星人》。作为本年度第一部公映的立体电影,本片可以说点燃了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上的立体电影热潮。
作为一部传统的美国动画片,《大战外星人》中的各个怪兽角色都是来自美国老电影中的经典角色,而本片中的很多情节也恶搞了不少老电影。
当片中那个有着巨大下巴的美国总统来到巨大的外星机器人面前,打算实现伟大的第一次接触时,众多士兵虎视眈眈地包围外星机器人的这个场景,对于部分观影经验比较丰富的观众来说,无疑和2008版的《地球停转之日》中的类似场景十分相像。不过对于电影编剧的恶搞情节来说,这一段的相似只是牛刀小试。
电影中的美国总统在外形上无疑有影射几位美国总统的嫌疑,当他走上台阶开始弹奏电子琴时,第一次出来的那段音乐,对于曾经看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第三类接触》的观众来说,这时就开始笑了。但如果仅仅只是模仿,那只能叫致敬;而当第二段舞曲风格的音乐出来后,才真正地营造出一种喜剧效果。
《东邪西毒终极版》
一部电影能在首轮发行完成多年后能得以再制作一个“终极版”,并再次进入院线发行,这种行为本身已经证明了这部影片的“经典”地位。《东邪西毒》在事隔14年后,在2008年戛纳电影节上隆重推出了全新数码修复的“终极版”,这本身就足以在华语电影史上留下一笔。而这部王家卫当年的武侠颠覆之作最后在大陆院线全面发行,可以说吹起了无数内观众记忆中的灰烬。
“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对于十几年前观影经验还不够丰富的内地观众来说,这部英文片名叫做“时间的灰烬”的电影,只能通过烟雾缭绕的录像厅偶尔接触,这种模棱两可、语焉不详的台词足够激荡一颗颗曾经年轻过的心,让他们对这样一部看上去“很奇怪”的电影不舍得去忘记。
每个看过《东邪西毒》并为之打动的人,被感动的理由可能都是很私人、很微妙的。而正是这种微妙的情感共鸣,让一代文艺青年和影迷造就了一个 “王家卫时代”。而当过去十年像被快进的录像带一样迅速消逝后,此时再回头看《东邪西毒》, 对曾经青春的一代影迷来说,留下的或许真的只有时间的灰烬了。
《贫民富翁》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可以说是国内引进速度最快的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当本片于2009年2月23日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创歌曲、最佳原创音乐、最佳音效合成等8项大奖后,3月25号本片就在国内公映。本片国内公映时的片名为《贫民富翁》。
影片最巧妙地就是影片前大半段都做到了形式和内容地完美统一,它的叙事同时构成了故事本身,两者融为一体。特别影片前半段凛冽的摄影风格,虽然并不比同类摄影风格的《上帝之城》更突出,但前者因呈现的是印度贫民窟这一“奇观”式的背景,立刻让影片整体变得让人着迷。影片略有不足之处,就是主人公成年之后的段落,故事完全陷入对爱情的诉求,有转向普通情节剧的倾向。本片结局是导演以往作品里难得一见的的大团圆结局,而且片尾的载歌载舞也冲淡了之前主人公哥哥死亡命运的悲剧性,所以可见导演首要意图还是要感动观众。
《孤胆义侠之异形浩劫》
地球上或许没有最好的导演,但却有最烂的导演——德国导演乌维·保尔正是这一“殊荣”的获得者。乌维·保尔专门拍摄根据电子游戏改编的电影,因无聊至极的拍摄风格和奇差无比的作品质量而“声名显赫”,其“代表作”包括《死亡之屋》、《鬼屋魔影》、《吸血莱恩》和《地牢围攻》等。
作为一部在2005年就已经上映的外国影片,本片原名直译为《独身在黑暗中》,港台地区译名为《鬼屋魔影》。作为一部进口批片,本片在国内公映时的片名译为《孤胆义侠》。本片在著名电影网站I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上评分只有2.2,其水准可想而知。它之所以在这里被提及,完全是因为本片导演乌维·保尔。
在10分为满分的IMDB网站上,乌维·保尔所有的作品都奇迹般地徘徊在1分和2分之间,居然没有一部电影得分超过3分。他在接受MTV电影频道的采访时,称自己曾联系过暴雪公司,商议暴雪公司出品的著名游戏《魔兽世界》的电影改编权,而暴雪公司则回应说:我们不会出售魔兽世界的电影改编权,尤其是你。”
《孤胆义侠》在国内公映时,号称是“本月惟一进口惊悚大片”。作为一部能把观众看笑的惊悚片,本片在国内票房居然有3000万人民币左右──作为一个对比,本片在全球范围的票房只有7000万人民币。
可能是受到这个票房成绩的鼓舞,乌维·保尔执导的另一部著名影片《地牢围攻》也已经被国内引进,原计划于2009年11月27日在国内公映,后来推迟到2010年。国内译名尚未最后确定,可能会翻译为《地牢围攻之以国王的名义》。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导演,乌维·保尔在国内已经开始拥有一批口味独特的影迷,他也被这些粉丝亲昵地称为“宝哥”,并得到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宝哥出品,必属精品”。
《24城记》
《24城记》是贾樟柯在内地公映的第三部电影,也是许多观众认为的最糟糕的贾樟柯电影。这部电影如果没有挂着“贾樟柯导演”的字样,它或许会受到更加苛责的评价。
在贾樟柯导演的话语体系内,他的电影永远是能自圆其说的;而在他的忠实观众中,甚至可以将这个电影解释的更加完善。但如果脱离开这个范围后,对于许多进电影打算进行娱乐消费的普通观众来说,《24城记》这部电影会是一部沉闷、粗糙的电影。
甚至对于许多贾樟柯导演以前的影迷来说 ,这部电影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因为它是贾樟柯的电影,所以这部分观众的失望甚至会被放大,并开始审视和疑惑他拍摄《24城记》的动机。
作为一部在市场上公映的电影,就必须要面对这种尴尬——它注定要被放到不同的标准中去衡量和评判,而且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但无论如何,当《24城记》脱离了往昔的小圈子后,它就必须要面对更大范围内的观众,并且接受不同语境下的判读。
《24城记》作为一部采取了真实与虚构混合的电影,在虚构的剧情和真实的纪录之间,如何把握那种微妙的平衡,贾樟柯导演在之前的《站台》和《三峡好人》中,已经展示了一种值得期待的可能性。但很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坚持下去,而是在《24城记》的拍摄中采取了一种更省力、也更有效率的方式,最后呈现的出来的结果就是《24城记》这部整体而言非常糟糕的电影。
电影开场的真实纪录部分,虽然拍摄了几位真实的420厂工人,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大部分的纪录片段都很零散,只有在公交车上的一段采访还算相对完整,因此这些零散段落无法构成完整的叙事,连情绪都无法得到连贯,只能依靠不时出现的黑屏字幕和画外音乐来弥补。
但即使是这种零散的片段,也具有一种真实生活所带来的无可替代的厚重质感,直接将后半部分虚构的表演部分冲击到支离破碎。相比这些真实生活的碎片,后面大段的明星摆拍再现,只是提醒了观众,真实与虚构,生活与表演,二者是无法缝合的。
本片主演陈冲、吕丽萍和陈建斌都作到了一个职业演员所能做到的最好。但他们不是那些真实的工人,他们没有那种真实的生活,所以这种尴尬无法让他们完成电影所企图让他们完成的工作。
这种演员在固定场景中直接面对镜头,不加任何转换方式的表演,或许是最能摧毁演员自信的一种处理方式。因为她在镜头前是在扮演另一个人,而这个人无论在生活经历上还是内心情感上,都完全不同于这个演员。这种表演方式会直接将演员的优点和缺陷都直接放大在银幕上。对于一个优秀的演员来说,优点的放大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种没有任何剧情铺垫以及辅助手段的表演,完全是直接将自己放在水银灯下烧烤。而一旦表演上有任何缺陷,就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掩盖或修饰。更可怕的是,演员和导演在现场都完全无法知道自己的表演是否会有问题,因为任何问题直到后期剪辑的时候才会暴露出来成为问题。
对于贾樟柯导演来说 ,他本人也很明确地知道这将会给观众造成一种观影上的障碍和突兀感,但他仍然最后选择了这种方式。在贾樟柯导演强有力的文本阐述下,这种选择得到了完整的解释,生发出了强大的内涵。只是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如此依赖这种脱离影像的文本阐述,即使非常出色,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是毫无意义的。
贾樟柯导演在影片公映前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坦言“使用演员,其实也是因为特别想要商业发行,这个愿望特别强烈。不是为了钱,是为了被更多的人看到。”《24城记》是被更多的人看到了 ,但是很遗憾的是,他们看到的并不是最好的贾樟柯电影。影片中诸多刺目的缺陷正是他以前作品里断断续续流露的,只是这部电影将那些瑕疵集中起来并进行了放大。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许多贾樟柯的影迷都会感到疑惑,不知道是自己变了还是贾樟柯变了。
2006年, 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金狮奖。 从1997年的《小武》开始,到2006年的《三峡好人》,10年时间5部电影作品,贾樟柯导演完成了他的“电影大师”之路。 在完成《三峡好人》的拍摄后,贾樟柯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说,“我觉得,中国的变化已经结束了。最大的变化已经结束,剩下的是每个人要面对现实,做一个决定。”看来,他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主持人:敬请期待下期《恭贺2010——2009电影回顾夏季篇》,将为您全面回顾和盘点2009年第二季度的国内公映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