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简报
2009年新年伊始,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就急不可待地上演了“你方未罢我登场”的连台大戏。1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1套黄金时间播出的历史、传奇、励志大戏《走西口》,裹挟着一股强劲的西北风横扫大江南北,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2008年年度大戏《闯关东》。在收视飘红的同时,这部剧集所引发的争议也始终伴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各种与之相关的话题弥漫在报刊、网络乃至人们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
《走西口》似乎为2009年中国的电视剧开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头,在它之后,话题、争议、赞美、辱骂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在2009年这头三个月当中,既有《北风那个吹》、《妈妈为我嫁》这样的挖空心思催人泪下的情感大戏,也有《大理公主》、《程咬金》这样的古装历史言情小品。农村剧方面,趁着赵本山掀起的东北风潮,另一位笑星潘长江主演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第二部也粉墨登场,反应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历程,阐释“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绝地逢生》则仿佛是农村剧这枚硬币的另外一面,从里到外透着严肃、深刻。这方有人不苟言笑,那边却早已癫狂过火,湖南卫视独擎“国产山寨剧”的猎猎大旗,陆续推出一部又一部“雷囧残”三位一体的青春偶像剧。2009首先登场的是《丑女无敌》第二季,钢牙妹林无敌渐渐适应了她的白领生活,而之前对这位比漫画《七龙珠》中短笛大魔王还丑的女秘书极不适应的电视观众们,终于也有所适应了。金牌编剧邹静之,早就是电视剧界的风云人物,2009年第一季度,由他编剧的《倾城之恋》在张爱玲的粉丝们千呼万唤之中登录央视电视剧频道,可随后便遭到无情棒喝,邹大编剧那“与张爱玲谈一场恋爱”的高论更是被揶揄成了“不解风情的单相思”。有人忍气吞声有人封疆拓土,中国的革命历史从1949年开始被讲述了千万遍,到去年恰好60年一个甲子。革命历史题材是2009年中国电视剧的绝对主流,这一点在第一季度就已经显露无遗。首先是《叶挺将军》来为我们重塑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革命先烈,然后是《杀出绝地》对长征题材的深度挖掘,紧接着2009年度中国电视剧的第一枚重磅炸弹在四家地方卫视几乎同时炸响,原本被寄予厚望再现《士兵突击》的之辉煌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却意外高开低收败走麦城,就在有人幸灾乐祸有人独舔伤口之际,这部电视剧在报刊网络上引发的争论却早已超出了一部电视剧所可能的范畴。第一季度有两部电视剧基本上可以划入“政策剧”的范畴,3月2日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的《中国维和警察》表现的我们国家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内容,而3月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国家行动》则是三峡移民的题材。他们在艺术水准方面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总之,2009年第一季度的中国电视剧的为整个年度造就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局。
演播室
主持人:春节好,欢迎收看第十放映室。从今天起,我们的恭贺系列将第一次推出年度中国电视剧的点评。电视剧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艺术形式,它的艺术特性使得它可以很方便地体现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出于这样的原因,对于电视剧进行点评,我们会更多的侧重于电视剧的社会属性,以求通过对某一部剧评论,将2009年一些社会现象、热点问题整合进来,并最终勾连出2009年的电视观众走过的一条心路历程。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中国电视剧分为“历史传奇”、“青春偶像”、“革命历史”、“农村新貌”、“谍战反特”、“军旅生涯”和“都市情感”七大类型,以每三个月为一季,为您点评全年四个播出季之内,这七个类型的电视剧之中的代表作品。首先与您见面的是第一季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电视剧类型——历史传奇。
历史传奇
《走西口》
2009年一月份央视综合频道的开年大戏原本是备受关注以致于后来终归掀起莫大波澜的革命历史鸿篇巨制《人间正道是沧桑》,但当等着看“沧桑巨作”的电视观众等来的却是一首泛着浓浓的醋味的《走西口》。
张颐武:《走西口》其实是一个中国传统里面非常久的,文化传统里面,我们的民族记忆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所谓开拓精神,中华民族这种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意志力的一个集中的表现。所以在金融危机前景不确定,大家都感到非常焦虑,经济前景不确定,然后大家会发现社会发展的前景也不确定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走西口》这样的,在困难中间杀出一条血路,通过这种不断的开拓开创自己一片天的这样一种勇气、这样一种精神,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4#01:35:47:00)
《走西口》登录荧屏之初,始终被人们拿来与2008年的电视剧《闯关东》做反复的比较。这无疑成了这个电视剧之所以为一部分观众所诟病的重要原因所在。《走西口》讲述的同样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移民故事”,但就传奇性而言,这部电视剧里那浓烈却又单一的醋味远远没有《闯关东》这道东北大锅菜来得丰富精彩。究其原因,并非因为“走西口”题材没有“闯关东”更具卖点,问题显然出在了创作方面,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部电视剧主要是围绕一个家道中落的晋商后代走西口重振门庭的创业经历而展开,但遗憾的是在情节推动展开的过程中却发生严重的跑题现象。主人公田青在剧中基本上是一个模糊的形象,人物性格虽经拼命修饰但却始终无法突出,这个男人每天除了吃干醋就是和老婆说缠绵话,一连串的倒霉事砸到身上他都无力反抗,全仗着“黑白两道都吃得开”而脱险。仿佛就是《西游记》里的唐三藏,明明是个核心人物,却被三个徒弟彻底的抢去风头。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年初,人们的确希望通过这样一部励志型的电视剧来振作精神,尽管看过之后他们多少会有些失望,但所幸这个电视剧有52集那么长,每天放一集的话简直能看上两个月,而等看完之后人们就会发现,金融危机的情况居然真的有所好转了。
张颐武:本身它确实有一些缺陷或者问题,它不够贴近,比如说从山西出来的走西口,整个这样一个线路里边所带来的独特的文化性格。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里边的想象,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估计,这些想象、估计、判断,就和这个戏所表现的现在这个状态有些差距。
近些年来,以晋商为表现内容的电视剧不在少数,最为风光的当数《乔家大院》,诚信、严谨、滴水不漏是山西人最为突出的性格特点,在制作反映晋商的电视剧时,创作者是否也应有一个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呢?《走西口》为了营造山西味道,在演员的对白上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人们听到的除了更改了一下第一人称的叫法之外别的却是寥寥无几。更加糟糕的是这些貌似山西风格的台词在真正的山西人听来,那感觉简直是比崴了脚还要难受。另外,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常识性错误再次出现,这是中国电视剧的顽疾,比如剧中一个重要人物在宣讲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时,居然将“民族、民权、民生”说成了“民主、民权、民生”,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我们总是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当我们在装模作样探讨高深的艺术的时候,却蓦然发现——还有那么多常识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大理公主》
1月12日,央视电视剧频道开始播出31集古装、历史、言情剧《大理公主》。这是一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的献礼剧。但由于主创班底全部来自香港,因而整体风格带有浓重的港剧的味道。
《大理公主》写的是在大理的两个女人的故事,她们一个贵为公主,另外一个则是贫民之女。她们两人在同一天降生,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而被刻骨的仇恨捆绑在一起。其后二人长大成人,贫家女为了复仇嫁给了富家女的阿爸,富家女被迫跟随马帮流亡在茶马古道。一段爱恨情仇的故事带出的是极具云南的特色风情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香港电视剧对于内地观众而言再熟悉不过,如今香港和内地在影视领域的紧密合作更使得香港风格迅速融入内地广阔的市场。香港导演擅长表现人伦情感,懂得如何最有效的运用传奇性的人物关系来制造激动人心的戏剧效果。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大理公主》这样一部由香港班底制作的内地电视剧上。然而,《大理公主》只能算是一部刚刚及格的作品,尽管主要环节没有出现任何的纰漏,但通篇却给人以乏善可陈的感觉。两个主要的角色,林心如和刘涛在表演方面都在试图努力突破以往的固有形象,尤其刘涛所饰演的这个一心想要复仇的女性人物,内在蕴含了极为广泛的拓展空间。但电视剧——尤其是一部制作资金有限的电视剧是不允许创作者尽情发挥的,所以她们的表现也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
尹鸿:港剧的很多娱乐性的元素,尤其是喜剧性元素引入内地,应该说使内地的一类电视剧,特别是那种偏喜剧类的电视剧,或者说生活类的电视剧,在娱乐性上,在轻松度上,可能跟过去相比有很大变化。当然它可能最大的一些不适应就是因为内地的电视剧毕竟是一个,在一个开录频道上播出的主流文化,因此有时候电视剧表现的主题有时候是非常严肃的,或者说非常主流的,对社会现实之间有很强的那种,要求它在观念之上的共鸣性,其实香港的创作人员可能在这一方面的把握能力、理解能力相对弱一点。(2#00:00:35:00)
《大理公主》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的最高收视率达到了1.97,这个数字尽管比起《走西口》的9.5差距很大,但对于一部古装历史剧而言,这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收视成绩了。2009年,曾经在中国荧屏上独领风骚的古装剧转眼已是昨日黄花。《大理公主》的主演林心如曾经见证过《还珠格格》横扫中国大大小小各类电视台的壮观情景,但如今这一类的电视剧在整个市场当中所占的份额已经严重萎缩,这是市场选择,更是观众的选择。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做为张爱玲的一部代表作的小说曾经被香港导演许鞍华搬上过银幕。此次电视剧的版本找来了金牌编剧邹静之。谁都知道,改编一部优秀的小说往往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有一个臻于完美的结构,将之改编成为影视作品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对于结构做出调整,伤筋动骨就已经算是尊重原著了,搞不好弄一个面目全非的东西出来也是常有的事情。当然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是否能将原著的精神内涵完整表达,或者在基础之上再去生发新的意义。
尹鸿:我们会看张爱玲的小说改编出来的这些作品,情节也很曲折、也很跌荡,戏剧性也很强,但是我们老觉得进不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跟看张爱玲的小说差别最大的就是,我们隔着在看一个人的命运的变迁,而不是我们在感同身受地去经历一个人的命运变迁。实际上这是长篇小说改编,或者说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当中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尤其是像张爱玲这种以擅长细腻地描写人物心理状态的这种作品。(2#00:22:15:00)
《倾城之恋》的原著小说有两万多字,这个长度基本上是一个电影剧本的长度,但《倾城之恋》电视剧却有34集,如果说一部电影是九十分钟,一部电视剧是四十五分钟的话,那么编剧需要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之上增加出1440分钟的内容。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张爱玲的小说毕竟不同于标准的电影剧本,有时候一句话所包含的内容就可以写十集剧本出来。但这个故事的容量还是有限的,所以邹静之才又增加了一些不太关键的线索,毕竟电视剧是商业操作,拍的太短,大家就都挣不到钱了。虽说不可避免地会有兑水的现象,但《倾城之恋》从剧本角度上讲,确实是非常尊重原著小说的,邹静之对于张爱玲的理解,也绝不像有些评论说的那样“是一场不解风情的单相思”,在精神气质方面,邹静之已经是这个时代里面难得的可以嗅到民国气息的人了,之所以还是不怎么到位,那是因为他没过过张爱玲的日子,从根儿上就没有过过。今天的世界与张爱玲的世界已经相距太远。
尹鸿:作为创作者来讲,他肯定会去感受或者说去体会、去体验原作的那种精神和灵魂,而且读张爱玲,改张爱玲,你不可能不跟她交流。但是落实到一个剧作本身来讲,当然最后还有二度创作,本身来讲,有时候是你心有余也可能力不足的事情,可能观众你以为你传达了,但是观众可能会觉得我体验不到,或者我体会不到。所以我觉得文学名著,尤其是偏心理描写的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剧,他要想完全的、完整的还原原来的韵味是很难很难的,所以我们说这个也不是《倾城之恋》一部作品的问题,可能大多数电视剧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2#00:24:45:00)
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长期以来是一件挺时髦的事情,因为它符合了小资文艺青年的诸多趣味,所以容易从头到尾成为一件显摆自己特有文化的时尚秀,换了多少件旗袍一定会成为炒作的内容之一,仿佛旗袍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文化符号,其实这些人当中真正认真看过张爱玲小说又有几个?张爱玲的小说里面那种残酷、阴暗、绝望的气质怎么可能被捆绑在某个符号上面秀一把了事?说到底它要依靠文字来呈现诗意之美,改编成影视剧如若没有做好最为充分的准备还是别碰触为妙。
演播室
主持人:青春偶像剧是电视剧当中的一个长盛不衰的类型,它主要针对的观众是20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情窦初开、青春萌动、思维活跃、变化多端,这些受众对于青春偶像剧的制作提出了非常特殊的要求——赶时髦、谈恋爱的同时没有起码的内涵是不行的,与此同时,还需要创作者为作品树立一个稳固的价值标准,这个价值标准要在契合年轻人的普遍心理的同时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青春毕竟使得短暂的,在青春逝去之后,人们如若还能通过一部青春偶像剧回想起过往的青春岁月,这样的作品就一定是成功的作品。
青春偶像
《丑女无敌第二季》
1月12日,湖南广电集团独家制作完成的青春偶像剧《丑女无敌第二季》开始在湖南卫视频道播出。这部连续剧的第一季播出时间是在2008年的九月底,当时被称为是中国首部按照“季播剧”的概念制作的电视剧。所谓“季播剧”是一个美国电视剧的概念,指的是电视台制作电视剧时采用“一边拍摄一边播出”方式,每一个拍摄段落被称为“一季”,拍摄完一部分剧本之后随即投放市场,也就是在电视台播出,如果收视率不理想,那么后面的剧本也就不会再拍。湖南广电集团之所以引入这种电视剧制作模式,显然跟他们多年以来一直在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息息相关。
胡智锋:季播剧的特点叫做叫“边编、边播、边做”,那么什么意思呢?一边是在编剧,一边在播出,另一边接着在拍摄制作,那也就是说有前期的编剧,中期的制作,后期的播出,几乎是一个流水线。在3到6个月之间,它根据观众的反应,比如他播出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观众会有反应,随时的改编编剧,改变情节,然后再制作,再播出,再隔一段时间,观众可能对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的情节有什么特别的需求,希望会怎么样,那马上就会在他的编剧和制作中有所反应,这样播出的时候,观众就可能特别的认可、认同和喜爱。(9#03:52:47:00)
众所周知,《丑女无敌》改编自美剧《丑女贝蒂》,林无敌的形象也完全是仿照贝蒂的形象塑造而成。一个相貌平庸、衣着过时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削尖脑袋想要进入时尚届的核心地带。在一开始,她毫无悬念的遭遇了雷霆万钧的打击,随后她却逐渐用自己的善良、能干、博学征服了一干俊男美女的蛇蝎心肠。她用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童话故事告诉那些经常照着镜子发呆的女人一个最普通不过的道理:心灵美比外表美更美。可是无论是《丑女贝蒂》还是《丑女无敌》都存在一个悖论:既然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那么贝蒂和林无敌这样的女性为什么还会对那极端追求浮华外表的时尚界趋之若鹜呢?她们最终还是会被纳入到一个虚假做作泯灭人性的体系之中,所以无论是丑小鸭变天鹅还是灰姑娘变公主,对于绝大多数女人而言,其实都是一个恶毒的谎言,它们貌似试图对脆弱的人性进行抚慰实则却是将人性引入万劫不复深渊,它们貌似通过一个“反时尚”的形象来对“时尚”进行解构实则目的却是将那些俗不可耐的时尚垃圾打包倾销。《丑女贝蒂》当中,贝蒂这个丑女孩儿之所以还能够赢得人心,与她的扮演者亚美莉卡-弗伦拉的精湛演技密不可分,她那副邋遢倔强不服输的面容背后,显然隐藏着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性尊严,可是反过来看看我们的林无敌小姐,在形象上面尽管基本复制了丑女贝蒂,但内心深处的那份尊严究竟去哪儿了呢?当电视观众接受了林无敌的传奇故事并捎带脚观看了大量无处不在的植入广告并且自认为已经学习了诸多泛着陈腐气息的时尚知识之后,他们究竟体会到了什么样的人性之美?或者哪怕是他们是否可以看到一些真正的丑陋呢?即便我们再退上一万步来看,这些观众是否起码看到了一部有些诚意、质量过关的电视剧呢?这些问题在我们将“季播剧”这种操作方式真正引入到自己的电视剧制作当中以后,一定会最终浮出水面。因为技术永远容易学习,但文化内涵、精神气质这些东西却是需要一点点积累出来。
尹鸿:美国的电视剧除了它的制作和创作水平、投资水平以外,它很重要的是说,它的社会文化是相对稳定的、成熟的,而且各种意识形态已经被改造的相对完整。但是其实在中国你会发现,所有的文化价值观要在一个作品当中,尤其是反映当代生活的作品当中,要想被完整地表达出来,难度非常大,你会发现很多价值观互相是冲撞的,但是我们要通过一个假设的方式要把它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在创作上的断裂感就会出现。而且有时候为了掩饰这种断裂感,就会有一些强推过去的粗糙,这种粗糙既体现在制作上面,也体现在创作上面,有时候也体现在我们的文化上面。所以我想这个过程其实也不光是这一部电视剧,其实中国电视剧大多同样的面临这样一些文化状态。(2#00:13:25:00)
《北风那个吹》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无论是三十还是六十,对喜欢回望历史的中国电视观众来说,都是一个“集体怀旧”的良好契机。2009年还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这一点尽管有些不为人知,但2月18日开始在北京卫视和山东卫视首播的电视剧《北风那个吹》却成功地将一种独特的怀旧情绪引入高潮。
胡智锋: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青春岁月,而知青这一代人,应该说是共和国历史上极其特殊的一代青年,他们的青春记忆,从大的时代发展里讲,是于一个荒谬的时代相关联的,但是时代尽管从政治层面和社会发展层面,那么可以认定那个时代是一个荒谬的时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磨难,但是从这一代人,他们正逢青春时期,不管大的时代环境,政治生活状态如何,从历史的评价上如何,但毕竟他们是青年人,他们的青春岁月和这个荒谬的时代是相逢了、相遇了。那么我们如果从客观的一个视角来看,剥离开那些荒谬的政治和时代的一些元素,剩下的是纯粹的青春记忆,那么他们作为一代青年,和所有的人类青春时代的记忆一样,一定是有他的理想,有他的热情,有他的激情,有他的纯粹的、纯真的一种内容。(9#03:59:35:00)
在电视剧的制作水平方面,《北风那个吹》算是相当精细的,尽管还是有那些有过知青生活亲身经历的电视观众站出来指责这部剧在诸多细节方面不尽如人意。但黑龙江的雪乡外景地那美丽的冬季景色以及原始森林、木板房、马车等等造型元素还是给这部电视剧营造了相当到位的历史质感和戏剧氛围。《北风那个吹》在演员的搭配上也是用心良苦,男女主角的演员选择显然针对的是当下年轻人的审美爱好,无论是夏雨还是闫妮,都有阳光、开朗、个性鲜明的气质,他们的表演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此类怀旧电视剧不可避免会带有的沉重的气息。使得一个跨越了20多年的纷纷扰扰的爱情故事不至于让人感觉过于疲惫。
胡智锋:我小的时候也是唱样板戏出来的,我在舞台上也待过四年,所以尽管我是那个年代,可能最小的小演员,但是我想这段生活它很独特,那么从剧作的角度,从戏剧展开的角度,《北风那个吹》恰恰借助了演样板戏,唱样板戏这样一个戏中戏造就了一个特别独特的一种戏剧结构,它使得很多情感,很多人与人的关系,借助这个戏中戏,得到的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释放和展开。比如说男女主角帅子和他的女朋友,牛鲜花,那个帅宏斌和牛鲜花这两位的情感纠葛恰恰是在演样板戏,唱样板戏的过程中展开的,戏剧结构非常巧妙,既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又把戏剧性的元素自然而然地引入进来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展开。(9#04:02:56:00)
《北风那个吹》这部描写知青生活的电视剧中,编剧高满堂融入了很多个人的人生经历。因为他本人也曾经是40年轻上山下乡的几千万知识青年中的一员。《北风那个吹》中由夏雨饰演的帅红兵身上就有编剧高满堂的影子。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北风那个吹》中的知青生活是经过了严重的浪漫化处理的,它基于一种浓郁的“怀旧情感”以及个人的对于青春岁月的无限怀念而创作的。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它都会有意无意地将生活的残酷加以过滤。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并非这部电视剧的主题选项之一,甚至抒发个人情感也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由头。借助知青生活的特殊戏剧性,讲述一个电视观众喜闻乐见的情感故事才是核心所在。当然,按照编剧高满堂所说,那段经历对知青,对他们那一代人有很大收获,他特别希望把自己走过的岁月、积累的经验和经历的磨难都讲给年轻人,目的是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变得更坚强、明朗和智慧。当然,我们都希望能够吸取前人的经验,更希望能够如高满堂所言,变得更坚强、更明朗、更智慧,但显然要真正做到这些,光是看《北风那个吹》这样的电视剧是远远不够的。
农村新貌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Ⅱ》
2月1日开始登陆央视电视剧频道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第二部单从片名上看就与以往的农村剧有一些差别。以往中国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往往都是围绕着脱贫致富、集体奋斗结合人伦情感等等方面来展开,但《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却在试图逾越以往的经验,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之中。环保的概念被旗帜鲜明地提炼出来,这一点当然暗合了国家推行的“科学发展观”的政策理念,喜剧笑星潘长江领衔出演为这部宣传新政策的电视剧带来了有效的戏剧元素和充分的关注度,美丽富饶的东北农村景色在契合主题的同时也足够愉悦人们的视觉神经。整个剧情的矛盾冲突全部围绕着主题展开,主要是在反复强调“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做为代价”的核心理念。而这些都是我们理应拥护的内容。看过这样一部电视剧之后,唯一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在于:当剧中那美丽的乡村最终寻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阳光大道”的时候,我们更加不应忘记,还有很多同样美丽的乡村,却在一味追求GDP的盲目发展当中失去了美丽的容颜。如何令它们同样也能走上科学发展的阳光大道,或许是《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第三部需要解决的问题。
《绝地逢生》
《绝地逢生》是一部反应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历程,阐释“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 该剧取材于我国贵州省的乌蒙山区,这里山多地少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为不适合人类居住之地.《绝地逢生》这部电视剧当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在于,剧中的这个长期接受国家输血式扶贫的盘江村,之所以长期接受扶贫但却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根本原因在于这个村庄是严重的石漠化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按照我们国家目前与国际接轨的扶贫政策,这样的村庄应当整体搬迁。但是村支书蒙幺爸却不愿意舍去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因而尽管不断有村民搬走,但他还是坚持留下来带领剩余的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并最终找到了一条活路。蒙幺爸的所作所为自然值得我们赞赏,可关键问题在于《绝地逢生》这样一部电视剧到底要向人们传达一种什么观念呢?这一点恐怕并不清晰,因为我们不可能希冀每一个类似于盘江的贫困乡村都会出现一个蒙幺爸式的的人物,我们更无法希冀每一个类似于盘江的贫困乡村都能够最终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那么无数的像盘江这样的贫困山村到底应该怎么办?是搬还是不搬?这应当是我们在观看《绝地逢生》这个电视剧之后应当思索的问题。
政策剧
《中国维和警察》
3月2日,一部名为《中国维和警察》的电视剧在央视电视剧频道开始播出。我们之所以会将这样的一部电视剧归入“政策剧”的范畴,当然是由于这部电视题材内容所决定的。《中国维和警察》反映的就是我们国家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中发生的故事,其主题表现的是中国做为一个负责人的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她体现了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但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中国维和警察》不仅仅只是宣传中国的外交政策,同样重要的还有,它还应当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视剧,在这两方面,《中国维和警察》都基本上完成了任务。
宋晓军:《中国维和警察》这样一个剧,我觉得确实把这样一个新鲜事物,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不仅仅是我们的商品走出国门,我们的留学生走出国门,以及我们的这样的军人和我们这样一种准军事力量走出国门,来共同维护世界秩序当中的一部分,特别是比如非洲,我们去的都很多,它的这种真实的东西,试图要展现。我觉得这个电视剧它只是说,它本身这件事儿,来拍这个剧本身已经就很大,但是要说是不是能把当时维和警察在海外真正遇到的困难和呈现出来的那些东西,包括一些文化上的认知,甚至生活习惯上的一些不适应,完全呈现出来,我觉得可能还没到。相对来讲,从这个剧上来讲,我觉得有一些生涩,恰恰这些生涩是第一次走出国门的警察也好,军人也好,他们本身就是带着一种生涩。
前不久在海底大地震当中牺牲的中国维和警察,使得这样一部电视剧又有了特殊的意义。在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交往频繁,同时也争端不断,为了不危及国际安全,保证国际局势稳定,联合国向冲突区派出了维和部队和维和警察,这些由多个国家组成的特殊部队在及其困难的环境中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防止地区冲突扩大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国家行动》
3月19日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国家行动》是第一季度的另外一部政策剧,它是一部反映三峡大移民的电视剧,三峡工程是一项世纪工程,它最大的难点不在于建造一个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而在于将库区淹没线以下的几百万人搬迁移民。《国家行动》的着力点全部落在“移民”二字之上,这里面自然就会有无数真实感人的故事。
拍摄这样一部电视剧最忌讳的事情在于从“工程”出发去看人,将人视为是“工程”的附属品,而是应当从人出发去回望工程,以最真实的态度展现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人与人在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纠葛。三峡工程千秋万代利国利民,移民搬迁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之举,库区之内为了国家的利益,放弃了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的那些人,他们为这个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国家也理所应当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补偿。当然,有时候事情并非那么理想化,个人的要求和国家的利益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冲突,正因如此,剧中所表现的一批政府移民干部,才会努力地去与移民做平等的沟通,尊重他们的不满,尊重他们的情感,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国家行动》这部电视剧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非常真实的场景,尤其是当移民们坐船离开自己世代生活的家园,远赴他乡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令人无比动容,所以《国家行动》如果说歌颂了什么的话,歌颂的就一定是这些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抛家舍业的人们,这些面孔那么普通,普通的太容易被人忘却,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值得整个国家为之纪念。这恐怕也是《国家行动》这样的一部电视剧所应有的立场和最基本的价值观所在。
演播室
主持人:2009年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六十年一甲子,很多事情都到了应当认真总结的时候。因而2009年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最丰富,同时质量也是最高的一年。在本季度内,《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话题性极强的电视剧,而其它的几部作品在质量上也属于上乘之作。
革命历史
《杀出绝地》
《杀出绝地》是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文联、贵州省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的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描写的是“遵义会议”召开前夕,红军的一支特遣队来到赤水河地区开展敌后工作。这支队伍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在当地发展壮大红军队伍。但是国民党嗅出了红军特遣队的目的,派出爪牙古月贵在当地组建民团,企图就地消灭红军。当地既有土匪和民团等敌对势力,再加上百姓对红军的误解,特谴队可谓身陷前有堵截后又追兵两翼有埋伏的绝地。就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红军特遣队与敌斗智斗勇,同各方巧妙周旋,不但杀出了绝地而且发展壮大了红军队伍,走向光明。该剧引入了一些悬疑手段,力图通过制造悬念、构建多方冲突的戏剧手段使得这样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更具观赏性。然而,台词的粗陋、表演的简单化处理、人物关系定位不准确等缺陷却使得那些良好的初衷打了不小的折扣。这部电视剧有一定的贵州特色,剧本的设置和外景地的选择明显也是为了宣传贵州的地方人文环境和革命传统为出发点,但如若可以有更为精良的创作力量投入其中,应该会有更好一些的效果。
《叶挺将军》
2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叶挺将军》算是真正意义上奏响了2009年中国电视剧的旋律主题。这部电视剧以北伐战争前后叶挺将军的成长历程做为起点,以1946年4月8日叶挺获释之后飞往延安中途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做为终点,讲述了这位广为人知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那波澜起伏、曲折悲壮的一生。
宋晓军:在我的印象里面,叶挺这个任务在以前的影视作品里面没有这么全方位地展现。像叶挺,叶挺应该说是我党的正规战斗部队的第一支战斗部队,就是共产党领导的战斗部队当中的第一支,而且打的是正规战,当时北伐战争当中,叶挺独立团打的是正规战,所以说叶挺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个的正规系列的建立,包括它的作战模式的建立,当然后来抗日战争的时候,由于敌强我弱,后来我们改成游击战,但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力量强了以后猛冲猛打,这种精神延续下来了,应该说跟叶挺那个时代,作为一个正规部队所延续下来的作战风格是有很大关系的。(7#02:46:50:00)
叶挺这个名字对于我们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这位1925年参加北伐立下赫赫战功,1927年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创建人民军队,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的极为重要的革命历史人物,却曾经在1927年到1937年长达十年的时间之内与中国共产党脱离关系,隐姓埋名流亡欧洲和澳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叶挺应邀出任新四军军长的时候也并非以共产党员的身份领导新四军抗日,他与新四军副军长项英之间始终存在着激烈的矛盾,这些内容或许正是中国影视剧长期以来一直没能够全面展现叶挺将军的革命生涯的原因所在。《叶挺将军》这部全面展现叶挺革命生涯的电视剧能够得以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在这部电视剧当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叶挺在广州起义失败之后遭到党内批判,随后又在莫斯科共产国际总部遭到冷遇,进而心灰意冷流亡德国的整个过程。
宋晓军:比如说原来我们排叶挺,如果说要排的话,可能这一段不好排,不好排就是觉得他不够真实,如果要这样排,可能会政治不正确。但是我觉得恰恰还原了历史这样一个大的底色之后,把叶挺这样一个丰富的人物,把他真实的政治信念的变化,我觉得呈现出来,才更符合他这样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格,包括他的品质的这样一种真实感。(7#02:51:25:00)
对于叶挺这个人物更为真实更为人性化的塑造方式,对于表现这位革命先烈内心之中那纯洁无暇共产主义理想以及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无限激情至关重要。正是因为有了历史的曲折,叶挺将军最终回国并在中共领导之下投身抗战的人生抉择才显得如此动人,而在皖南事变之后,他长期被国民党秘密关押的过程中对于共产主义信念的始终不渝也才更加令人能够肃然起敬。但这部电视剧在某些方面还是不够深入,在对待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的表现上仍然有所限制,另外在主要演员的选择上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就总体而言,《叶挺将军》还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是一部在开拍之际就受到了非同一般关注的电视剧。因为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前,导演康红雷和他的创作团队曾经制作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这两部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近十年当中,中国的电视观众还没有象对《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样期待过一部电视剧的出现。因而,才会出现四家卫视争抢首播,甚至是零点放映这样的原来只可能出现在好莱坞超级大片领域内的事情居然在一部电视剧身上出现。也正因为以上种种,《我的团长我的团》随后所引发的广泛争议才会最终成为2009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尹鸿:过去我们习惯表现中国军人的英勇善战,表现中国军人和军民之间的那种团结、友善、英勇抗敌,不管我们付出多少代价,但是是一个英雄的赞歌。但是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这一群军人显得畏缩,显得无能为力,甚至有的是比较苟且,而且更多的是对那样一个年代更多的反省,包括对国家,对社会,对文化,对逆势,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反省、批判的精神。其实这个跟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价值观也有很大差异,我们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形成了一种民族英雄主义的自我价值观,而且我们今天又处在一个想象中的大国的这样一个预期和梦想当中,突然看见这么一个自己揭自己的伤疤,而且揭的有时候很不留情的这样一个作品,在价值观上我们有时候也很难认同。这样一些原因导致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引起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不认可。
在电视观众当中,关于《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有很多观众觉得该剧在编剧方面存在问题,很多人看得懵懵懂懂,对剧中的人物关系不甚了了。这其实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在更深的层次当中,这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出现了裂痕,创作者——导演、编剧、演员以自己全部的身心甚至用整个生命去体验战争,但他们面对的却是处于和平时期完全不懂战争为何物的电视观众。当电视屏幕上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拼死搏杀的时候,电视机前的观众却坐在沙发上喝着茶水、磕着瓜子、插播广告的时候还不忘去看看自己炖在锅里的肉是否已经酥软。这种深深的裂痕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这部饱含了如此深切情感的电视剧却无法真正使得观众的心灵受到震撼。其次,很多评论认为《我的团长我的团》过于用力,仿佛一个碗,明明已经装满了,水却还在不停往里面倒。这确实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创作者显然是缺乏足够的理性和克制,而这一点往往是一部艺术作品最为致命的缺陷。但是,我们是否也应当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待这个事情,因为人总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怎么可能过于要求一个如此忘我地投入工作、一个完全沉浸于那段悲怆的历史中的人,还能够保持着冷酷无情的理性?
尹鸿:其实我一开始我就预测到,我说它一定不是一个大众非常乐于接受的电视剧,但是我不认为因为有人不接受,它就不是一个好电视剧。所以我觉得电视剧文化本身也是多层次的,正如我觉得可以有《丑女无敌》这样的电视剧一样,我们当然可以应该有《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样的电视剧,它甚至用一个更另类的、更冷峻的方法来思考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人性,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多元和多样。如果电视剧都变成婆婆妈妈,都变成家常里短,都变成我们惯性所熟悉的讲故事的方法,中国的文化其实是没有活力的,将来我们说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元素,需要一种新的思想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从来就没有思想过,从来也没有换个方法去考虑过历史。其实这才是一个文化的悲哀。(2#00:20:43:00)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首播竞争闹得沸沸扬扬,国内的四家卫视:北京卫视、云南卫视、东方卫视和江苏卫视最终组成了一个临时的购片联盟,以百万元人民币一集的高价买下了《我的团长我的团》的集体首播权,首播时间定在了3月5日,每天播出两集。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江苏卫视将播出时间定在了3月5日零时,这种既不违反协定实际上又等同于提前一天播出的做法立即招来了其它三家卫视的一致声讨,很快东方卫视做出针对性的反击,他们将《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前三集剪辑成两集合并播出,其后云南卫视为了追赶进度,也采用类似方式将播出进度与江苏卫视持平,而就在同一天,江苏卫视则高调宣布每天将分时段累积播出9集,此言一出,云南卫视马上回敬一记重拳,宣布24小时滚动播出《我的团长我的团》,每天累计播出16集!伴随着屏幕上那殊死的搏杀,屏幕下的竞争居然也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人们总说战争源自最最荒谬的人性,但却忘了和平的年代里,这种荒谬仍然改头换面张牙舞爪地影响着很多事情。这些荒谬貌似与一部电视剧有关,但又不知道离那部电视剧有多么遥远。
盛振华:本身四颗星联播,就是一个中国特有的怪胎,我们如果看美剧的话,我们看不到这种情况,每剧的投资者和出品方,要不然就是传统的三大电视网加福克斯,无线电视网,要不然就是专业的有线电视频道,付费频道,他们大量做的剧,独播权一定在自己手里,他们做的是真正的定制剧、独播剧。 但是我们中国人上来就是四颗星联播,四颗星联播你本身四颗星就在浪费资源,浪费了三颗星的资源,你本身就在分流观众,对不对,所以当然这是市场机制,这个是已经默认,已经形成的一种市场机制,但是它肯定不是最好的机制。那么从去年快事,从这个事件出现之后,很多电视台,包括有势力的前四大卫视,地方卫视都号召,都自我表白,我们要做定制剧,我们要做独播剧。为什么呢?大家看出来了,四颗星绝对不是长久之计,四颗星是电视剧市场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过渡性的一个业态,不是一个正常的业态,是四颗星互相为了降低自己的成本,降低购买风险,提高盈利预期而不得以采取的一种手段,那么如果说像几个电视剧大户,像安徽台、江苏、浙江、湖南、甚至山东,他的每年的产值都已经十亿,甚至还有得十亿朝上。他拿出一两个亿做定制剧、做独播剧已经完全可能的情况下,我认为就可以避免这种竞争,或者你说的恶性竞争。但是这是一个事实存在的必由之路,这就是我的一个看法。(12#05:28:51:00)
演播室
主持人:一部影视作品在与观众见面之前,要经过选题策划、剧本创作、实际拍摄、后期剪辑、商业发行等多个步骤。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会影响到最终收视的效果。如今的电视剧市场,竞争非常残酷,口碑好、收视率高的作品从来都是少数,总会有相当数量的电视剧属于容易被忘却的范畴。包括第一季度我们遴选出的这些作品,在十年之后,不知道有哪部还能长存人们记忆深处。不过忘却有时候也是件好事——但愿与这些电视剧同时被忘却的还有那些人生中的不愉快。感谢收看本期第十放映室春节特别节目——《恭贺2010电视剧篇》,明天同一时间再见。